【標題】 僵蠶《青陽客棧》 【名稱】 僵蠶 【英文】 Stiff Silkworm 【拉丁文】 Bombyx Batryticatus 【異名】 白僵蠶(《本經(jīng)》),僵蠶(《千金要方》),僵蟲(《河北藥材》),天蟲(《藥材資料匯編》),白僵蟲(《新華本草綱要》)。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jīng)。 【功效】 祛風止痙,化痰散結(jié),解毒利咽。 【藥用】 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 Bombyx mori Linnaeus 4~5齡的幼蟲感染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aillant 而僵死的全蟲。 【應用】 用于驚癇抽搐,中風口眼喎斜,破傷風。白僵蠶既能祛風止痙,又可化痰通絡,故風痰引起的痙攣抽搐之癥尤宜。用治小兒高熱驚風,可與桑葉、鉤藤配用,以散風泄熱定驚;驚癇中風,抽搐痰鳴,常與全蝎、天麻、膽星同用;熱甚痰壅氣粗者,則配牛黃、黃連、天竺黃等,以清熱熄風,豁痰定驚;若系脾虛久瀉之慢驚,需加配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補氣健脾之品。治風痰中絡,經(jīng)脈痹阻致口眼喎斜,配白附子、全蝎,知《楊氏家藏方》牽正散。破傷風、小兒臍風,可單用研末服并外敷臍部,或與蟬蛻、全蝎、天麻、南星同用,以加強祛風止痙作用。 用于肝風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白僵蠶用治上癥,亦以風邪挾痰或熱毒所致者為宜。治肝風及風熱上擾之偏正頭痛,可單用,如《赤水玄珠》以僵蠶研未,蔥茶凋服;或與菊花、白蒺藜、鉤藤、白芍籌疏風清熱平肝藥同用。風熱目赤腫痛,見風流淚,可與桑葉、荊芥、木賊等配用。風熱喉痹,咽喉腫痛連及腮頰,配牛蒡子以祛風解熱利咽,如《楊氏家藏方》清毒丸;熱毒甚者,則加配連翹、板藍根、甘草等清熱解毒之品。對于痰壅氣塞,呼吸不暢之喉痹及纏喉風,可與白礬同服,以涌吐風痰而通氣閉,如《御藥院方》開關(guān)散;或配硼砂、火硝、冰片研末吹喉,如《三因方》玉鑰匙。此外,本品還可用于咳喘痰多之癥,以白僵蠶與茶末煎湯服,如《瑞竹堂經(jīng)驗方》僵蠶湯。現(xiàn)有用于腺病毒肺炎有效。 用于瘰疬,痄腮,乳癰,便毒,風疹,疥癬等。白僵蠶有化痰散結(jié)解毒之功,用治瘰疬痰核,常配浙貝母、夏枯草、牡蠣等,以加強化痰軟堅散結(jié)作用。風濕熱毒之痄腮硬腫疼痛,可配連翹、黃芩、板藍根,如與瀉火解毒之大黃配伍,又可用于時行熱毒上攻頭面之大頭瘟。乳癰初起,用白僵蠶為末,陳醋調(diào)敷患處;魚口便毒,配姜黃、大黃、穿山甲,以消腫毒。風疹瘙癢,可與蟬衣、薄荷同用。 【注意】 1.《藥性論》:“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2.《本草經(jīng)疏》:“凡中風口噤,小兒驚癇夜啼,由于心虛神魂不寧,血虛經(jīng)絡勁急所致,而無外邪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產(chǎn)后余痛,非風寒客入者,亦不宜用。” 3.《本草新編》:“多服則小腹冷痛,令入遺溺,以其性下行而成寒也。” 4.《得配本草》:“無風邪者禁用。”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tài)】 蠶蛾 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cm,翅展3.9~4.3cm。體翅黃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緣頂角后方向內(nèi)凹切,各橫線色稍暗,不甚明顯,端線與翅脈灰褐色,后翅較前翅色淡,邊緣鱗毛稍長。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蛾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即家蠶,體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節(jié)稍見膨大,有皺紋。腹部第8節(jié)背面有一尾角。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飼養(yǎng)。 【產(chǎn)地】 主產(chǎn)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地。銷全國。 【品種考證】 白僵蠶入藥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中品。《本草經(jīng)集注》云:“人家養(yǎng)蠶時,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壞。今見小白色,似有鹽度者為好。”《本草圖經(jīng)》載:“白僵蠶,生穎川平澤。今所在養(yǎng)蠶處皆有之。用自僵死,白色而條直者為佳。”據(jù)以上所述,白鷹蠶的來源古今一致。 【化學成分】 白僵蠶體表的白粉中含草酸銨。白僵菌的培養(yǎng)能合成大量草酸,吡啶一2,6一二羧酸,大量脂肪。脂肪中的脂肪酸組成主要是棕櫚酸、油酸、亞油酸、少量硬脂酸、棕櫚油酸和a 一亞麻酸。白僵菌至少能分泌3種水解酶,即脂酶、蛋白酶和殼質(zhì)酶(Chitinase),促進穿通受染幼蟲表皮。并能利用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草酸銨、檸檬酸銨、酒石酸銨作為氮源,但不能有效地利用無機氮化合物。白僵菌還含白僵菌黃色素 Bassianins,在培養(yǎng)中的氮源枯竭時這種色素迅速積累;還能合成溶纖維蛋白酶(Fibrinolysin)。白僵菌除感染家蠶外,還侵襲玉米螟(Pyrausta nubialis)、蠟蛾(Galleria mellonella)幼蟲;并從中分離出高分子量的昆蟲毒素和環(huán)肽類昆蟲毒物質(zhì)白僵菌素(Beauverician)。白僵菌還含甾體11a 一羥基化酶系,用于合成類皮質(zhì)激素(Corticoids)。 【藥理作用】 白僵菌素對格蘭氏陽性菌、霉菌及孑孓有抑制作用。僵蠶所含蛋白質(zhì)有刺激腎上腺皮質(zhì)的作用。煎劑可對抗士的寧誘發(fā)的小鼠強直驚厥,其有效成分為草酸銨。 【采收加工】 過去收集的僵蠶,均為自然病死者。收集病死的僵蠶,倒入石灰中拌勻,吸去水分,曬干或焙干。 近年來進行人工接種培養(yǎng),方法是:在蠶4次蛻皮后,將白僵菌用溫水或冷水調(diào)成菌液,用噴霧器均勻地噴到蠶體上,以蠶體見濕為度。接種后15~20分鐘第1次給桑,以后每隔5~6小時給桑1次。飼養(yǎng)室的溫度以24~26℃,濕度90%為宜。避免通風。接種后,蠶陸續(xù)發(fā)病死亡。要及時揀出,另行攤放,保持同樣溫度,待其充分發(fā)僵變白后,置于通風處風干或弱光下曬干。 【炮制】 1.白僵蠶 《雷公炮炙論》:“凡使,先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蠶桑涎出如蝸牛涎浮于水面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以布凈拭蠶上黃肉毛,并黑口甲了,單搗,篩如粉用也。”《理傷續(xù)斷方》:“去絲嘴。”《普濟方》:“水浸,刷盡灰。”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殘絲。 2.炒白僵蠶 《千金要方》:“微炒之。”《日華子》:“入藥除綿絲并子盡,勻炒用。”《局方》:“凡使,要白色條直者,先去絲嘴,微炒過方用。”《衛(wèi)生家寶方》:“洗去灰炒,勿令焦。”現(xiàn)行,取凈白僵蠶,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呈黃色,取出放涼。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