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刺蒺藜 【拼音】 Cijili 【概述】 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實。主產于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割下全株,曬干,打下果實,碾去硬刺,除去雜質。炒黃或鹽炙用。 【性味歸經】 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 【功效】 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應用】 1.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本品味苦降泄,主入肝經,有平抑肝陽之功。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等癥,常與鉤藤、珍珠母、菊花等平肝潛陽藥同用。 2.胸脅脹痛,乳閉脹痛。本品苦泄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郁結,尚入血分而活血。用治肝郁氣滯,胸脅脹痛,可與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氣藥同用。若治肝郁乳汁不通,乳房作痛,可單用本品研末服,或與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通經下乳藥配伍應用。 3.風熱上攻,目赤翳障。本品味辛,又疏散肝經風熱而明目退翳,為祛風明目要藥。用治風熱目赤腫痛,多淚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癥,多與菊花、蔓荊子、決明子、青葙子等同用,如白蒺藜散(《張氏醫通》)。 4.風疹瘙癢,白癜風。本品辛散苦泄,輕揚疏散,又有祛風止癢之功。治療風疹瘙癢,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祛風止癢藥配伍;若治血虛風盛,瘙癢難忍者,應與當歸、何首烏、防風等養血祛風藥同用!肚Ы鸱健穯斡帽酒费心_服,治白癜風。 【注意】 孕婦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6~9g;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脂肪油及少量揮發油、鞣質、樹脂、甾醇、鉀鹽、皂苷、微量生物堿等。 2.藥理作用:蒺藜水浸液及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其水溶性部分有利尿作用;蒺藜總皂苷有顯著的強心作用、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強壯、抗衰老等作用;蒺藜水煎液有降低血糖作用;水提取物有抗過敏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用蒺藜提取物與乳油、石蠟、甘油制成外用劑,治療外陰陰道炎、痤瘡、皰疹、靜脈曲張等,有抗炎、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國外醫藥·植物學分冊,2001,6:275);用鮮蒺藜果實或干蒺藜去刺,粉碎為面,加紅糖,用醋調成糊狀,外敷治療癤腫21例,均在3~7日治愈(中西醫結合雜志,1983,1:51);用蒺藜煎湯外洗下肢,治療小兒秋季腹瀉60例,獲較好療效(黑龍江中醫藥,1991,4:36)。 4.不良反應:據國外報道,蒺藜含有一定毒性(其植物中含硝酸鉀,攝入體內后被酶還原成亞硝酸鉀),中毒后可見乏力,思睡,頭昏,惡心,嘔吐,心悸,唇、甲、皮膚粘膜呈青紫色,嚴重者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以及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生窒息。國內報道,白癜風患者口服蒺藜6g,引起猩紅熱樣藥疹。應用本品應注意宜忌,把握劑量,不可過量服用。中毒救治:早期催吐、洗胃、導瀉;如過敏者,可給予抗過敏藥物;若中毒出現高鐵血紅蛋白血癥時,可給氧,靜注細胞色素C等。 【參考文獻】 1.《神農本草經》:“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 2.《本草求真》:“宣散肝經風邪,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并通身白癜瘙癢難當者,服此治無不效。” 【圖片】 刺蒺藜 ![]() 蒺藜/炒蒺藜 ![]() 蒺藜《中藥學》 ![]() 蒺藜《本草綱目》 ![]()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