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薏苡仁《中藥學7版》 【名稱】 薏苡仁 【拼音】 Yiyiren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 (Roman.) Stapf的干燥成熟種仁。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于福建、河北、遼寧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再曬干,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及雜質,收集種仁。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 甘、淡,涼。歸脾、胃、肺經。 【功效】 利水消腫,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應用】 1.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本品淡滲甘補,既利水消腫,又健脾補中。常用于脾虛濕盛之水腫腹脹,小便不利,多與茯苓、白術、黃芪等藥同用;治水腫喘急,如(《獨行方》)與郁李仁汁煮飯服食;治腳氣浮腫可與防已、木瓜、蒼術同用。 2.脾虛泄瀉。本品能滲除脾濕,健脾止瀉,尤宜治脾虛濕盛之泄瀉,常與人參、茯苓、白術等合用,如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 3.濕痹拘攣。薏苡仁滲濕除痹,能舒筋脈,緩和拘攣。常用治濕痹而筋脈攣急疼痛者,與獨活、防風、蒼術同用,如薏苡仁湯(《類證治裁》);若治風濕久痹,筋脈攣急,用薏苡仁煮粥服,如薏苡仁粥(《食醫心鏡》);本品藥性偏涼,能清熱而利濕,配杏仁、白豆蔻、滑石,可治濕溫初起或暑濕邪在氣分,頭痛惡寒,胸悶身重者,如三仁湯(《溫病條辨》)。 4.肺癰,腸癰。本品清肺腸之熱,排膿消癰。治療肺癰胸痛,咳吐膿痰,常與葦莖、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葦莖湯(《千金方》);治腸癰,可與附子、敗醬草、丹皮合用,如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 【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9~30g。清利濕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仁內酯,薏苡多糖A、B、C和氨基酸、維生素B1等。 2.藥理作用:薏苡仁煎劑、醇及丙酮提取物對癌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薏苡仁內酯對小腸有抑制作用。其脂肪油能使血清鈣、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熱、鎮靜、鎮痛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薏苡仁,水煎服,可治療坐骨結節滑囊炎。(中醫雜志 1987;1:66.)。 在化療期間給予薏苡仁乳劑,治療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有良效(腫瘤雜志,2000,3:232)。薏苡仁,大青葉,板藍根,升麻,水煎服,治療傳染性軟疣、扁平疣有良效(臨床皮膚科雜志,1985,6:341)。 【參考文獻】 1.《神農本草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2.《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瀉、水腫用之。”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