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9.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10.治飧泄洞利不止 白茯苓一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煨)。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11.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余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 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于瓷器內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溶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局方》威喜丸) 12.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真陽不固,旋有遺瀝,小便白濁如膏,夢寐頻泄,甚則身體拘倦,骨節酸疼,飲食不進,面色黧黑,容枯肌瘦,唇干口燥,虛煩盜汗,舉動力乏 茯苓(去皮)四兩,龍骨二兩,五倍子六兩。上為末,水糊為丸,每服四十粒,空心用鹽場吞下,日進二服。(《局方》秘傳玉鎖丹) 13.治盜汗只自心頭出,名曰心汗 用茯苓二兩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艾湯調下。(《普濟方》陳艾湯) 14.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 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未,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15.治三消渴利神藥,常服禁遺精,止白濁 菟絲子(酒浸通軟,乘濕研,焙干,別取末)十兩,五味子(酒浸,別為末秤)七兩,白茯苓、石蓮肉各三兩。上為末。別碾干山藥末六兩,將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得所,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空心食前。(《局方》玄冤丹) 16.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 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17.治(黑干) 白蜜和茯苓涂上,滿七日。(《肘后方》)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養神。 《名醫別錄》:無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府,調藏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藥性論》:臣,忌米醋。能開胃,止嘔逆,差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療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赤者破結氣。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走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忌醋及酸物。 《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詳,療風眩、風虛,五勞、七傷,口干,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本草衍義》: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藥類法象》:氣平,味甘。 能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云“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 《藥性賦》:味甘淡,性平,無毒。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心驚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湯液本草》:氣平,味淡。味甘而淡,陽也,無毒。 白者入手太陰經、足太陽經、少陽經。赤者入足太陰經、手太陽經、少陰經。 《象》云: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真氣,夭人壽。醫云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 《心》云: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濕淫所勝,小便不利。淡味滲,泄陽也。治水緩脾,生精導氣。 《珍》云:甘,純陽。滲泄止渴。 《本草》云: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消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液》云:入足少陰,手足太陽。色白者入辛壬癸,赤者入丙丁。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本草衍義補遺》:得松之余氣而成,屬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相宜。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茯苓以伐腎邪。又云: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術之甘以益脾,逐水。又云:津液少者甘潤之,茯苓、白術之甘,緩脾生津。 潔古云:止消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言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主治秘訣》云:性溫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止瀉一,利小便二,開腠理三,除虛熱四,生津液五也。又云: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 《本草綱目》:茯苓,本草言利小便,伐腎邪。至東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澀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義似相反,何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素》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異。《素》云:肺氣盛則便數而欠;虛則欠咳,小便遺數。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溺。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厥陰病則遺溺,閉癃。所謂肺氣盛者,實熱也,其人必氣壯脈強,宜用茯苓甘淡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其人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法當用升陽之藥,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脫陽之證,其人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峻補其下,交濟坎離。二證皆非茯苓輩淡滲之藥可治。故曰:陰虛者不可用也。仙家雖有服食之法,亦當因人而用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