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金錢草《青陽客棧》 【名稱】 金錢草 【拉丁文】 Herba Lysimachiae 【異名】 神仙對坐草(《百草鏡》),地蜈蚣(王安卿《采藥志》),蜈蚣草(《綱目拾遺》),銅錢草(《草木便方》),野花生(《植物名匯》),仙人對坐草(《嶺南采藥錄》),四川大金錢草(《中藥通報》1959,5(1):26),大金錢草(《四川中藥志》),對坐草(《江蘇省植物藥材志》),一串錢(《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臨時救(《浙江民間草藥》),黃疸草(《本草推陳》), 一面鑼、金錢肺筋草、藤藤側耳根、白側耳根、銅錢花、水側耳根(《重慶草藥》),大連錢草(《中國藥用植物圖鑒》),遍地黃(《湖南藥物志》),黃花過路草、龍鱗片(《福建藥物志》),真金草(云南),走游草(貴州),鋪地蓮(湖南)。 【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涼。歸肝、膽、腎、膀胱經。 【功效】 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藥用】 為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 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 的全草。 【應用】 用于肝膽結石及尿路結石,熱淋,黃疸。金錢草有良好的利濕退黃及排石通淋作用,治肝膽結石及黃疸,可單用本品煎湯代荼飲,或配伍茵陳、郁金、大黃等以增強清利肝膽及排石作用。治石淋、熱淋,亦可單用取效或與海金沙、雞內金、石韋等同用,以增強清下焦濕熱、通淋排石之功;石淋兼有腎虛見癥者,可與補腎之桑寄生、胡桃仁等配伍應用。 用于瘡毒癰腫,乳癰,火丹,毒蛇咬傷及跌打損傷。金錢草有解毒散瘀,消腫止痛之功,常用鮮品內服或外敷,可單用鮮草搗汁飲,或搗敷患處,亦可與野菊花、蒲公英、萬年青等同用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 此外,金錢草用于水腫、臌脹,內服、外敷均有利尿消腫之功。用于肺熱咳嗽,小兒高熱,是取其清熱解毒作用。 【注意】 據報道[《四川中醫》1983,(3):40],外用本品引起接觸性皮炎12例,均系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患者,用鮮品煎水熏洗所致。 【用法用量】 15.00 - 60.00 g 【形態】 多年生蔓生草本。莖柔弱,平臥延伸,長20~60cm,表面灰綠色或帶紅紫色,全株無毛或被疏毛,幼嫩部分密被褐色無柄腺體,下部節間較短,常發出不定根,中部節間長1.5~5(~10)cm。葉對生;葉柄長1~3cm,無毛;葉片卵圓形、近圓形以至腎圓形,長(1.5~)2~6(~8)cm,寬1~4(~6)cm,先端銳尖或圓鈍以至圓形,基部截形至淺心形,稍肉質,透光可見密布的透明腺條,干時腺條變黑色,兩面無毛,有腺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1~5cm,通常不超過葉長,花梗幼嫩時稍有毛,多少具褐色無柄腺體;花萼長(4~)5~7(~10)mm,5深裂,分裂近達基部,裂片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以至線形或上部稍擴大而近匙形,先端銳尖或稍鈍,無毛、被柔毛或僅邊緣具緣毛。花冠黃色,輻狀鐘形,長7~15mm,5深裂,基部合生部分長2~4mm,裂片狹卵形以至近披針形,先端銳尖或鈍;具黑色長腺條;雄蕊5,花絲長6~8mm,下半部合生成筒,花藥卵圓形,長1~1.5mm;子房卵球形,花柱長6~8mm。蒴果球形,直徑3~5mm,無毛,有稀疏黑色腺條,瓣裂。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于土坡路邊、溝邊及林緣較陰濕處,垂直分布可達海拔2300m處。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產地】 主產于四川及長江流域各省區。多自產自銷,四川產品銷省外。 【品種考證】 本品首載于《百草鏡》,名“神仙對坐草”,云:“此草清明時發苗,高尺許,生山濕陰處。葉似鵝腸草,對節,立夏時開小花,三月采,過時無。”《綱目拾遺》中亦載有“神仙對坐草”曰:“一名蜈蚣草。山中道旁皆有之,蔓生,兩葉相對,青圓似佛耳草,夏開小黃花,每節間有二朵,故名。”《植物名實圖考》所載“過路黃”之二,曰:“過路黃,江西坡塍多有之。鋪地拖蔓,葉如豆葉,對生附莖。葉間春開五尖瓣黃花,綠跗尖長,與葉并茁。”以上《百草鏡》與《綱目拾遺》中所載“神仙對坐草”,《植物名實圖考》中所載“過路黃”,均與今金錢草的原植物相符。 【采收加工】 栽種當年9~10月收獲。以后每年收獲兩次,第1次在6月,第2次在9月。用鐮刀割取,留住10cm左右,以利萌發。割下的全株,除去雜質、泥土,用水洗凈,曬干或烘干即成。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瀝去水,切段,干燥。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膽石癥 過路黃60g,雞內金18g。共研細粉,分3次開水沖服。(《福建藥物志》) 2.治膽囊炎 金錢草45g,虎杖根15g。水煎服。如有疼痛加郁金15g。(《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過路黃90g,茵陳45g,板藍根15g。水煎加糖適量,每日分3次服,連服10~15劑。(《浙南本草新編》) 4.治石淋 ①大金錢草、車前草各9~15g。煎水服。(《貴州草藥》)②過路黃60g,海金沙、郁金各9g,滑石、炒雞內金各15g,甘草6g。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5.治腎盂腎炎 金錢草60g,海金沙30g,青魚膽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貴州《中草藥資料》) 6.治腹水腫脹 過路黃鮮草適量,搗爛敷臍部。(《上海常用中草藥》) 7.治痢疾 鮮過路黃60g,鮮馬齒克30g,枳殼9g。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8.治瘧疾 鮮過路黃適量,搓成2小丸,于發作前1~2h,塞入鼻腔內。 9.治乳腺炎 鮮過路黃適量,紅糟、紅糖各少許。同搗爛外敷患處。(8~9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10.治腫毒 過路黃、苦參。搗爛敷。 11.治疔瘡 過路黃搗汁,兌淘米水或火酒服。 12.治湯火傷 過路黃花、葉搗汁,加石灰和桐油攪勻,搽傷處。(10~12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13.治跌打損傷 鮮過路黃冷開水洗凈,搗汁1小杯(約50ml),分兩次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