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虎杖《青陽客棧》 【名稱】 虎杖 【英文】 Giant Knotweed Rhizome 【拉丁文】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異名】 蒤(《爾雅》),大蟲杖(《藥性論》),苦杖(《本草拾遺》),酸杖、斑杖(《日華子本草》),苦杖根、杜牛膝(《本事方》),酸桶筍(《救荒本草》),斑莊根(《滇南本草》),鳥不踏(《醫(yī)林纂要》),酸桿、斑根、黃藥子(《植物名實圖考》),酸榴根、土地榆(《分類草藥性》),酸通、雄黃連(《天寶本草》),蛇總管(《嶺南采藥錄》),大活血、血藤、紫金龍(《南京民間草藥》),酸湯稈、黃地榆、號筒草(《貴州民間方藥集》),斑龍紫、野黃連(《中醫(yī)藥實驗研究》),活血丹(《江蘇植物藥用志》),紅貫腳(《陸川本草》),陰陽蓮(《南寧市藥物志》),活血龍、猴竹根、金鎖王(《浙江民間草藥》),大葉蛇總管(《廣東中草藥》),九龍根(蘇醫(yī)《中草藥手冊》),山茄子、斑草、搬倒甑(《陜西中草藥》),九股牛、大接骨(《云南中草藥名錄》),老君丹(《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性味歸經】 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 活血散瘀,祛風通絡,清熱利濕,解毒。 【藥用】 為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P. reynoutria Makino; 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 的根莖及根。 【應用】 用于血瘀諸證。虎杖功能活血散瘀,諸凡由血瘀而致的婦女經閉,痛經,產后惡露不下,癥瘕積聚以及跌打損傷等,咸宜用之。如治瘀阻經閉、痛經,常與當歸、丹參、益母草等活血凋經藥同用;亦可與凌霄花、乳沒各等分為末,熱酒調服。治產后惡露不盡,每與桃仁、紅花、川芎等活血散瘀藥相配,以增強藥效。治癥瘕積聚,臨床常配三棱、莪術等破瘀消積之品同用;體弱者,可配養(yǎng)血之品。治跌打損傷瘀腫,常配赤芍搗細為末,溫酒送服;亦可配川斷、牛膝、骨碎補、紅花、地鱉蟲等藥煎服或浸酒飲。虎杖還能祛風通絡,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本草拾遺》即用此以治“風在骨節(jié)間及血瘀”。現代用治痹證上半身痛甚者,配桂枝、桑枝;下半身痛甚者,配獨活、狗脊、桑寄生。若出現骨節(jié)疼痛,肢體麻木等,可配川牛膝、沒藥、地鱉蟲、白毛藤等活血通絡定痛藥同用。 用于濕熱之證。虎杖功能清熱利濕,凡由濕熱引起之黃疸痢疾、淋濁帶下等證,皆可治之。如濕熱黃疸,可用本品單味煎服,或配山梔、茵陳、大黃以清熱利濕退黃;若兼有脅肋疼痛脹悶者,可佐以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利氣,活血止痛。濕熱痢疾,可與苦參、秦皮等清熱燥濕治痢藥同用。配合地榆、槐花水煎服,并可治痔漏出血。治膽道結石、尿路結石,可單用本品煎服,或配金錢草、海金沙、石韋、雞內金等清熱利濕化石。治下焦?jié)駸嶂軡釒拢鐭崃芮o痛者,常配車前子、滑石、木通,以清熱利水通淋;白濁可配萆薢、苡仁等淡滲分利;帶下色黃而臭者,多系濕熱為患,可配黃柏、萆薢、萹蓄、苡仁等清熱利濕藥。 用于瘡瘍腫毒。虎杖除上述活血散瘀,清熱利濕功效外,還有解毒作用。如治瘡癰腫毒,可用鮮品搗爛外敷,同時配合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煎湯內服,則收效更佳。腸癰,可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紅藤等清熱解毒消癰藥同用。治毒蛇咬傷,可配半邊蓮、蚤休、半枝蓮、大薊等藥水煎服,亦可研粉調敷患處。 此外,虎杖還可用治急、慢性支氣管炎和肺炎,因虎杖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止咳化痰,前者可配十大功勞葉、枇杷葉制成糖漿或片劑內服;后者可配黃芩、金銀花、魚腥草煎服。本品的提取物配烏賊骨制成止血粉,還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注意】 孕婦禁服。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態(tài)】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達1m以上。根莖橫臥地下,木質,黃褐色,節(jié)明顯。莖直立,叢生,無毛,中空,散生紫紅色斑點。葉互生;葉柄短;托葉鞘膜質,褐色,早落;葉片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5~9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無毛。花單性,雌雄異株,成腋生的圓錐花序;花梗細長,中部有關節(jié),上部有翅;花被5深裂,裂片2輪,外輪3片在果時增大,背部生翅;雄花雄蕊8;雌花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褐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溪邊。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產地】 主產于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一般多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虎杖入藥始見于《雷公炮炙論》。《別錄》列為中品。《本草經集注》曰:“田野甚多,此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蜀本草》曰:“生下濕地.作樹高丈余,其莖赤根黃。二月、八月采根,日干。所在有之。”《本草圖經》曰:“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葉似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以上歷代本草所述狀似馬蓼,莖上有赤斑點,根剖開黃色等特征,與現今藥用虎杖相似。《本草圖經》所附“越州虎杖”圖,根莖粗大,莖上具斑點,結上有托葉鞘,可確認為本品。 《綱目》“黃藥子”條云:“黃藥子今處處栽之。其莖高二三尺,柔而有節(jié),似藤實非藤也。葉大如拳,長三寸許,亦不似桑。其根長者尺許,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色者,肉色頗似羊蹄根。”所述形態(tài)特征與本品相似。此外,《植物名實圖考》“黃藥子”條附圖(二)、(三)皆為本品。 【化學成分】 根和根莖含游離蒽醌及蒽醌苷,主要為大黃素,大黃素甲酣,大黃酚,蒽苷,即大黃素甲醚葡萄糖,蒽苷B即大黃素葡萄糖苷,迷人醇,6羥基蘆薈大黃素,大黃素L甲醚等。還含芩類化臺物:白黎盧醇(r副化合物,如虎杖苷即白黎蘆醇葡萄糖苷,又含原兒茶酸,鼠李糖,等多糖,銅,鐵,錳,鋅,鉀,及鉀鹽等。 【藥理作用】 1 降壓作用 對麻醉貓靜脈注射白藜蘆醇苷50mg/kg,初期血壓微升,3~5min血壓緩慢下降,15~30min降壓最低點,以后緩慢上升,降壓維持2~2.5h。給藥后平均血壓凈降面積為273%。原醌對麻醉兔有明顯陷壓作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