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治崩漏 ①崩中血凝經 用石韋為末,每服三錢,酒調服。(《衛生易簡方》)②血熱血崩 石韋、側柏葉、梔子、丹參各9g,益母草12g,金櫻子、雞冠花各6g,荷葉蒂3個。水煎服。(《臨床常用中藥手冊》) 4.治發背 石韋于二、七月采葉,陰干炒末,冷酒調服。(《本草圖經》) 5.治玉枕瘡,生枕骨上如癰,破后如筋頭 石韋、原蠶蛾(炒),上二味等分。搗羅為散,于貼取差。(《圣濟總錄》石韋散) 6.治燙火傷 將(石韋)孢子囊群刮下,調青油或蠟燭油涂敷傷處。(《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7.治放療和化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 石韋30g,紅棗15g,甘草3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名醫別錄》:味甘,無毒。主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益精氣。 《藥性論》:使,微寒。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去膀胱熱滿。 《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開寶本草》:味苦、甘,平,無毒。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 《本草圖經》:炒末,冷酒調服,治發背。 《湯液本草》:《局方本草》云:石韋味苦甘,平,無毒。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 《藥性論》云:使。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膀胱熱滿。 《日華子》云:治淋遺溺。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生華陰。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韋,用治淋亦佳。 《本草綱目》:崩漏金瘡,清肺氣。 《本草蒙筌》:味苦、甘,氣平、微寒。無毒。得菖蒲妙,使杏仁良。治遺溺成淋,通膀胱利水。療癰疽發背,去惡風止煩。益精氣,補五勞,除邪熱,安五臟。生瓦上者,瓦韋為名。治淋亦佳,《本經》曾載。 《本草乘雅》:石者山骨,韋為之皮,秉坎剛之水用,離麗之火體,從堅凝閉密中,暢達敷布,故主勞熱邪氣,致五癃閉,假石性之票悍,宣通水道,捷于影響。解丹石陽毒者,以艮止之寧謐,對待治之,大生毛發者,腎主骨主髓,發者腎之榮,肺主皮、主膚,毛者肺之華耳。 《藥性解》:味苦甘,性平,無毒,入肺、膀胱二經。主勞熱邪氣、五淋癃閉、膀胱熱滿,癰疽發背,除煩下氣,補虛益精。絡石、杏仁為使,得菖蒲良。 按:石葦清熱利水,本入膀胱,而肺則下連者也,宜兼入之,既能清熱利水,則無陽亢陰傷之患。 《本草備要》:通淋補勞。 甘苦微寒。清肺金以滋化源,凡行水之藥,必皆能先清肺火。通膀胱而利水道,益精氣,補五勞。利濕清熱之功。高陽負對黃帝治勞傷,用石韋汁。治淋崩發背。炒末,冷調酒服。杏仁、滑石、射干為使。得菖蒲良。生古瓦上者名瓦韋,治淋。 《本經逢原》:石韋蔓延石上,生葉如皮,其性寒利,故《本經》治勞熱邪氣,指勞力傷津,癃閉不通之熱邪而言,非虛勞之謂。治妊娠轉胞,同車前煎服。 《本草崇原》:水草、石草皆主在腎。石韋生于石上,凌冬不凋,蓋稟少陰之精氣,葉背有金星,有黃毛,乃金水相生。腎上連肺也,主治勞熱邪氣者,勞熱在骨,邪氣在皮,肺腎之所主也。五癃者,五液癃閉,小便不利也。石韋助肺腎之精氣,上下相交,水津上濡,則上竅外竅皆通。肺氣不化,則水道行而小便利矣。夫水聲泄腎氣,人聲泄肺氣,不聞水聲、人聲者,藏水天之精,以助人之肺腎也。 《本草求真》:[批]清肺熱以利水。 石韋專入肺?喔饰⒑G宸涡兴7菜啦恍,化源不清,以致水道益閉,化源不清,則水道自閉。石韋蔓延石上,生葉如皮,味苦氣寒,苦則氣行而金肅,寒則熱除而水利,是以勞力和傷津伏有熱邪,而見小便不通及患背發等癥,治當用此調治。俾肺肅而水通,亦淋除而毒去矣。 《得配本草》:得菖蒲良;、杏仁、射干為之使。制丹砂、礬石。 甘、苦,微寒。入足太陽,兼入手太陰經。通膀胱,清肺火。治淋瀝遺溺,療癰疽發背。 配檳榔、姜湯,治氣熱咳嗽;配滑石末,治淋痛。 真陰虛者禁用。 《本經疏證》:石性至剛,縱使火煅金鉆,能通其質,不能通其氣。雖然,端溪之硯,蓄水不冰,此水之溫氣漬于石也。丹硫之穴,其水可浴,此石之溫氣貫于水也。故夫至柔方能馳騁至剛,老氏之言,不吾欺矣。夫此猶為石溫水,溫久積漸使然者言耳。若石既稟陰剛之性,所處又陰崖險罅,水聲人跡不經之所,宜乎為陰之尤矣。乃偏生極柔極韌之石葦,何哉?且其味苦屬陰,氣平復屬陰,若論陰陽交和,而后生氣得鐘,豈有此物生于此處之理?殊不知苦原火化,平本秋容,化于火而能柔,是以得鐘生氣于至剛之處,出于夷而自險,是以能存危栗于巉仄之區。意之所洽,即理之所在,理之所在,即功效之所自矣。熱而曰勞,且附以邪氣,則其內倚巉巖之骨可知,癃閉不通,兼五則因勞熱而氣化遂失其樞,致水氣頑礦如石,可見此時若以寒劑泄其熱,則水勞愈涌,熱仍不除,若以熱劑通其閉,則適助其熱,氣化仍不能轉,故必以稟陰氣,而萌芽于堅頑巉削之石中者,使附骨之陰氣發生而勞熱消,勞熱消而氣化遂得轉,一舉而無微不入,無患不除焉。患有陰焉,古圣人之因物揣情,因情度勢,因勢除弊,又豈后人廣絡原野,顧此失彼之智可同日語耶! 或問五癃唐以前人,無疏及此者,后世多以五淋目之,特五淋皆小便不通之候,古人文尚簡,本經既曰五癃閉不通矣,復曰利小便水道,得無有補而其間有剩義歟?曰稽之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五常政大論,其病隆閉。王注癃為小便不通,則以五癃為五淋。蓋亦未為非是,若更證之以奇病論之有癃者,一日數十泄;甲乙經之氣癃虛則遺溺,似有漏義焉。蓋熱冷氣沙勞五淋者,皆小便之不通,而別其源,徵其象,有此五種也。若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之溺也氣也汗也泣也唾也,則所該者廣,五淋僅溺之一端矣。訓詁之書,說文最為近古,其于癃下不詁為小便不利,而詁為罷病,亦可見癃之為病,非暴病非實病矣。故夫癃之虛者,溺多汗多泣多唾多,氣出而不反也。實者溺秘汗秘目干舌燥,氣結而不解也。凡診病之道,虛中當求其實,實中當求其虛,癃本罷病,罷病之中,又有虛實如此者焉。于此見本經石葦主治勞,熱為虛邪,氣為實邪,氣著于勞熱,是虛中有實,癃為虛閉,不通為實,五癃閉不通,亦是虛中有實。石葦之為物,惟其稟質柔軟,是以能治虛熱;惟其發生于剛悍,是以能通閉結;惟其性平,是以能下行,利小便水道之功為尤擅。于此又可見凡氣虛熱結目干口燥無汗便閉者,石葦均能治之,而于通小便為最善。以是較之訓五癃為五淋者,其義豈不廣且博耶!即推之千金治血淋之石葦散,治虛勞渴無不效之骨填煎,及治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方可以思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