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石韋《青陽客! 【名稱】 石韋 【英文】 Pyrrosia Leaf 【拉丁文】 Herba Pyrrosiae 【異名】 石鞍《本經》,石皮《別錄》,石葦(《滇南本草》務本),金星草、石蘭《綱目》,生扯攏《分類草藥性》,石劍、虹霓劍草《福建民間草藥》,金湯匙《中藥材手冊》,肺心草、會全草(廣州軍區(qū)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石耳朵(《四川中草藥治療手冊》),蛇舌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小葉下紅(《貴州中草藥名錄》)。原植物①石韋又名:飛刀劍(《植物名實圖考》),蜈蚣七、七星劍、一枝劍(《中藥大辭典》);②廬山石韋又名:大石韋(《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葉下紅、大金刀(《貴州中草藥名錄》),大葉石韋(浙江),金石韋(江西);③西南石韋又名:長柄石韋(云南),扁擔草(四川);④華北石韋又名:北京石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石柳子、牛皮茶、石管茶(河北),小石韋(甘肅、寧夏),馬耳朵(四川);⑤有柄石韋又名:金瓢羹(《四川中藥志》),獨葉草(南藥《中草藥學》),石英草(《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長柄石韋(《貴州中草藥名錄》),打不死、貓耳朵(四川)。 【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寒。歸肺、腎、膀胱經。 【功效】 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涼血止血。 【藥用】 為蕨類植物藥水龍骨科植物石韋 Pyrrosia lingua(Thunb.)Farw. [Acrostichum lingua Thunb.]、廬山石韋 Pyrrosia sheareri(Bak.)Ching [Polypodium sheareri Bak.]、西南石韋 Pyrrosia gralla(Gies.)Ching、華北石韋 Pyrrosia davidii (Bak.)Ching [Polypodium davidii Bak.] 和有柄石韋 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Ching [Polypodium petiolosum Christ] 等的全草。 【應用】 用于淋病諸癥。石韋清熱利濕,排石通淋,且能止血,故凡濕熱所致的熱淋、石淋、血淋見小便淋瀝澀痛者均可應用。熱淋,石韋配車前子,如《全生指迷方》石韋湯;或再配木通、瞿麥等以清熱利尿通淋,如《證治準繩》石韋散。石淋,石韋配滑石,如《古今錄驗方》石韋散;或再配金錢草、海金沙等以清熱利濕排結石。血淋,石韋配蒲黃、當歸、芍藥以泄熱理血、利水通淋,如《千金要方》石韋散;若出血量多,則可與梔子、白茅根、大小薊等同用,以加強涼血止血作用。至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可配茯苓、澤瀉、車前子等以利水滲濕消腫。現代臨床用石韋煎劑或片劑治療急、慢性腎炎、腎孟腎炎,對消除癥狀、改善腎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療效。 用于痰熱咳喘。石韋能清肺泄熱以化痰止咳平喘。《圣濟總錄》治咳嗽,以其配檳榔、生姜下氣化痰,F代臨床治療慢性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常單用,亦可與佛耳草、一枝黃花或魚腥草、百部等清肺化痰止咳藥同用。 用于諸出血癥。石韋既止血又涼血,故對血熱引起者尤為適合?蓡斡没螂S證配伍其他止血藥。如血熱崩漏,可配側柏葉、梔子等以加強涼血止血作用。民間治肺癆咳血,有單用石韋煎服,或與雞肉煨食。 此外,用于放療或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石韋配紅棗、甘草等補氣養(yǎng)血藥,可使白細胞升高。 【注意】 陰虛及無濕熱者禁服。 【用法用量】 9.00 - 15.00 g 【形態(tài)】 1.石韋 植株高10~30cm。根狀莖細長,橫生,與葉柄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頂端漸尖,盾狀著生,中央深褐色,邊緣淡棕色,有睫毛。葉遠生,近二型;葉柄長3~10cm,深棕色,有淺溝,幼時被星芒狀毛,以關節(jié)著生于根狀莖上;葉片革質,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6~20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并下延于葉柄,全緣;上面綠色,偶有星狀毛和凹點,下面密被灰棕色的星芒狀毛;不育葉和能育葉同型或略短而闊;中脈上面稍凹,下面隆起,側脈多少可見,小脈網狀。孢子囊群滿散布于葉背面或上部,幼時密被星芒狀毛,成熟時露出;無囊群蓋。 附生于海拔100~1800m的林中樹干或溪邊石上。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地區(qū)。 2.廬山石韋 植株高20~60cm。根狀莖橫生,密被披針形鱗片,邊緣有鋸齒。葉簇生;葉柄粗壯,長10~30cm,以關節(jié)著生于根狀莖上;葉片堅革質,闊披針形,長20~40cm,寬3~5cm,向頂部漸狹,銳尖頭,基部稍變寬,為不等圓耳形或心形,不下延;側脈兩面略下凹。孢子囊群小,在側脈間排成多行;無囊群蓋。 生于海拔500~2200m的林中樹干或石上。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3.西南石韋 植株高達25cm。根狀莖長而橫生,密被褐色鱗片,披針形,長漸尖頭,全緣。葉近生;葉柄長2~5cm,以關節(jié)著生于根狀莖上;葉片軟革質,長3~10crn,中部寬6~15mm,狹披針形,向兩端漸變狹,下面的星狀毛較長,有時葉片較大,側脈不明顯。孢子囊群在側脈間緊密而整齊地排列;無囊群蓋。 生于林中巖石上。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 4.華北石韋 植株高達25crn。根狀莖長而橫生,密被披針形鱗片,長漸尖,全緣。葉遠生;葉柄長2~5cm,以關節(jié)著生;葉片軟革質,線形至狹披針形,長3~8cm,中部寬6~15cm,上面幼時疏被星狀毛,老時脫落,有凹點,下面密被短而細的橙褐色星狀毛,干后有時向上內卷;側脈不明顯。孢子囊群在葉背面整齊地排列成數行,無囊群蓋。 生于海拔300~1800m的巖石上。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湖北、湖南、四川。 5.有柄石韋 植株高5~20cm。根狀莖長而橫生,密被褐棕色的卵狀披針形鱗片,邊緣有鋸齒。葉遠生,二型,厚革質,上面無毛,有排列整齊的小凹點,下面密被灰棕色星狀毛;孢子葉柄遠長于葉片,長約3~12cm,營養(yǎng)葉柄與葉等長;葉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銳尖或鈍頭,基部略下延,孢子葉干后通常內卷,幾成筒狀;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成熟時滿布葉片背面;孢子囊呈圓的兩面形,無蓋,隱沒于星狀毛中。 生于海拔200~2200m的山地干旱巖石上。分布于西南及吉林、遼寧、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廣西。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