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萹蓄《中藥學7版》 【名稱】 萹蓄 【拼音】 Bianxu 【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概述】 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主產(chǎn)于河南、四川、浙江、山東、吉林、河北等地。野生或栽培。夏季葉茂盛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zhì),切斷,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微寒。歸膀胱經(jīng)。 【功效】 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應(yīng)用】 1.淋證。本品性微寒,入膀胱經(jīng),清利下焦?jié)駸帷6嘤糜跓崃堋⑹埽Ec木通、瞿麥、車前子同用,如八正散《和劑局方》;用于血淋,與大薊、小薊、白茅根等同用。 2.蟲證,濕疹,陰癢。本品苦能燥濕,微寒清熱,又善“殺三蟲”。用治蛔蟲病,蟯蟲病,鉤蟲病。用時宜煎湯空腹服,以提高療效。治蛔蟲腹痛,面青,如《藥性論》以單味濃煎服用;治小兒蟯蟲,下部癢,如《食醫(yī)心鏡》單味水煎,空腹飲之,還可用本品煎湯,熏洗肛門;用于濕疹、濕瘡、陰癢等證,可單味煎水外洗,亦可配伍地膚子、蛇床子、荊芥等煎水外洗。 【注意】 脾虛者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9~15g。鮮者加倍。外用適量。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槲皮素、萹蓄苷、槲皮苷、咖啡酸、綠原酸、鉀鹽、硅酸等。 2.藥理作用:萹蓄有顯著的利尿作用。有驅(qū)蛔蟲、蟯蟲及緩下作用。對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及乙醇提取物能促進血液凝固,增強子宮張力。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 3.臨床研究: 據(jù)報道,用苧麻線 點燃后灸于所取穴位 ,同時取萹蓄,水煎當茶飲,治療牙痛 ,療效滿意(針灸臨床雜志 1999,9:38 )。 用萹蓄制成糖漿,口服,治療急性菌痢,大多痊愈(湖北衛(wèi)生,1973,41)。用萹蓄、薏苡仁,水煎服,治療鞘膜積液,有良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2,8:373)。 【參考文獻】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 2.《本草匯言》:“利濕熱,通小便之藥也。”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