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治腋臭 好醋浸青木香,置腋下夾之。(《必效方》) 17.治小兒鼻塞不通,吃乳不得 木香半兩,零陵香半兩,細辛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醍醐三分與藥相和,入銚子內,慢火煎令極香,絞去滓,收瓷合中。日三四度,取少許涂頭上及鼻中。(《圣惠方》木香膏)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治邪氣,辟毒疫溫鬼,強志,治淋露。久服不夢寤魘寐。 《名醫別錄》:溫,無毒。治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行藥之精。 《藥性論》:君。治女人血氣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癥塊脹痛,逐諸壅氣上沖煩悶。治霍亂吐瀉,心腹癘刺。 《日華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氣,止瀉,霍亂,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療羸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行藥之精。 《本草圖經》:《續傳信方》著仲景青木香丸,主陽衰諸不足。用昆侖青木香,六路訶子皮各二十兩,搗篩,糖和丸梧子大,每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尤速。鄭附馬去沙糖用白蜜,加羚角十二兩,用藥不類古方,而云仲景,不知何從而得之? 《本草衍義》: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他則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絕佳,效尤速。 《藥類法象》:除肺中滯氣。若療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 《藥性賦》:味苦、辛,氣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其用有二:調諸氣不可無,泄肺氣不可缺。 《湯液本草》:氣熱,味辛苦,純陽。味厚于氣,陰中陽也,無毒。 《象》云:除肺中滯氣,若治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 《珍》云:治腹中氣不轉運,和胃氣。 《心》云:散滯氣,調諸氣。 《本草》云:治邪氣,辟毒疫瘟鬼,強志,主淋露,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溫瘧蠱毒,行藥之精。 《本經》云: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氣,導一切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痃癖塊,破也。與本條補破不同,何也?易老以為破氣之劑,不言補也。 《本草衍義補遺》:行肝經氣,火煨可用。可實大腸,木香專泄胸腹間滯,寒冷氣多則次之。 《本草發揮》:潔古云:除肺中滯氣。若療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主治秘訣》云:氣熱,味辛、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調氣而已。又云:辛,純陽以和胃氣。 《本草綱目》: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諸氣膹郁,皆屬于肺,故上焦氣滯用之者,乃金郁則泄之也。中氣不運,皆屬于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滯則后重,膀胱氣不化則癃淋,肝氣郁則為痛,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理氣宜生用,實大腸宜煨熟。 《本草經疏》:味辛,溫,無毒。是稟夏秋之陽氣以生,兼得土之陽精,故無毒。性屬純陽,故主邪氣,澼毒疫溫鬼。陽主清明開發,故強志及不夢寤魘寐。行藥之精,皆陽盛氣烈之功也。 《本草蒙筌》:味甘、苦,氣溫。味厚于氣,降也,陰中陽也。無毒。合丸散日際熏干,煎熱湯臨服投末。氣劣氣不足能補,氣脹氣窒塞能通。和胃氣如神,行肝氣最捷。散滯氣于肺上膈,破結氣于中下焦。驅九種心疼,逐積年冷氣。藥之佐使,亦各不同。破氣使檳榔,和胃佐姜橘。止霍亂吐瀉,嘔逆翻胃;除痞癖癥塊,臍腹脹疼。安胎健脾,誅癰散毒。和黃連治暴痢,用火煨實大腸。辟瘟疫邪,御霧露瘴。易老云:總謂調氣之劑,不宜久久服之。 謨按:王海藏謂《本經》云:主氣劣氣不足。《藥性論》謂:安胎健脾,是皆補也。《衍義》謂:瀉胸腹窒塞,積年冷氣。《日華子》謂:除痞癖癥塊,是皆破也。易老總謂調氣之劑,不言補,不言破。諸說不同何也?恐與補藥為佐則補,與瀉藥為佐則瀉,故云然也。 《本草乘雅》:上為木象,徹具春宣。木香,香草也。名木者,當入肝,故色香氣味,各具角木用。亦入脾,故根枝節葉,亦各具宮土數。入脾則奪土郁,入肝則達木郁。經云:木郁則達之,土郁則奪之。奪土即所以達木,達木即所以奪土;土以木為用,木以土為基也。邪氣毒疫,溫鬼淋露,夢寤魘寐,致郁土郁木者,咸可達之奪之。強志者,即強木土之用,得以行其志耳。 《藥性解》: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入心、肺、肝、脾、胃、膀胱六經。主心腹一切氣、痃癖徵塊、九種心疼,止瀉痢,除霍亂,健脾胃,消食積,定嘔逆,下痰壅,辟邪氣瘟疫,殺瘧蟲精物。形如枯骨、苦口沾牙者良。 按:木香辛入肺,苦入心,溫宜脾胃,肝者心之母也,膀胱者肺所連也,故均入焉。蓋心乃一身之主,氣血之所聽命者也,有主則能塞氣,肺氣調則金能制木,而肝火自伏矣。凡人有怒,則肝氣拂逆,而反懺其元氣,心有縱肝之情而不能制,則肝氣于是乎盛,或為拂逆,或為攻沖,得木香則心氣暢而正氣亦暢,肝氣何拂逆之有哉,實心之行夫肝也,非肝之自行也。東恒以黃連制之,恐其氣行過于通暢,不無走泄之患耳。 《藥鑒》:氣熱,味辛苦,氣味俱厚,降也。蓋苦入心,辛入肺,故入心而調諸氣。胸腹中壅滯及冷氣,并經絡中氣滯痰結者,皆當用之。《補遺》以為行肝氣者,何哉?以心乃一身之主,一身氣血之所聽命也。心有主,則能帥氣。肺氣調,則肝家動火自伏。惟人有怒氣,則肝家怫逆,而反忤其氣。況心有縱肝之情,而不能制,則肝氣于是盛矣,或為怫郁者有之,或為攻沖者有之,于此得本香之苦辛溫散入心,惟苦辛溫散入心,則心氣疏暢,則氣亦而疏暢矣。氣暢則肝氣之怫逆者無有矣,實心之行乎肝氣也,非肝氣之自行也,此又不可不知。又煨用能入大腸,多用能泄肺氣,東垣以黃連制之,蓋氣行過于通暢,不無走泄之患也。降氣定痛,功為最上。痘家實熱,切宜深忌。 《景岳全書》:味苦辛,性溫。氣味俱厚,能升能降,陽中有陰。行肝脾肺氣滯如神,止心腹脅氣痛甚捷。和胃氣,止吐瀉霍亂;散冷氣,除脹疼呃逆。治熱痢可佐芩連,固大腸火煨方用。順其氣,癥積惡逆自除;調其氣,安胎月經亦用。亦治疫癘溫瘧,亦殺蟲毒鬼精。若下焦氣逆諸病,亦可縮小便,亦能通秘結,亦能止氣逆之動血,亦能消氣逆之癰腫。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