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九香蟲《青陽客棧》 【名稱】 九香蟲 【拉丁文】 Aspongopus 【異名】 黑兜蟲(《綱目》),瓜黑蝽(菜邦華《昆蟲分類學(xué)》),屁板蟲(《藥材資料匯編》)。 【性味歸經(jīng)】 味咸,性溫。歸肝、腎、脾經(jīng)。 【功效】 行氣止痛,溫腎壯陽。 【藥用】 為蝽科動(dòng)物九香蟲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的全體。 【應(yīng)用】 用于肝胃氣滯及寒郁中焦證。九香蟲香散,入肝、脾經(jīng),善行氣散滯而止痛,宜于肝胃氣滯所致的脘脅脹痛等癥,常配香附、川楝子、延胡索等理氣藥同用;若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得溫或噯氣則舒,常與陳皮、白術(shù)、高良姜等同用。 用于腎陽不足證。九香蟲味咸性溫,入腎經(jīng),能溫補(bǔ)腎陽,用于腎陽不足,陽痿早泄,夜尿頻多等癥,可配補(bǔ)骨脂、巴戟天、仙靈脾等同用;用治腎氣虧損,腰膝酸痛,可配熟地、杜仲、續(xù)斷等同用。 【注意】 凡陰虛內(nèi)熱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形態(tài)】 全體橢圓形,一般紫黑色,帶銅色光澤。頭部狹尖,略呈三角形,復(fù)眼突出,卵圓形;單眼1對(duì)。喙較短,觸角5節(jié)。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規(guī)則橫皺紋。翅2對(duì),前翅為半鞘翅,棕紅色,翅末1/3為膜質(zhì)。足3對(duì),后足最長(zhǎng)。腹面密布細(xì)刻及皺紋,后胸腹板近前緣區(qū)有2個(gè)臭孔,能由此放出臭氣。 成蟲有規(guī)能飛翔,常在土塊、石塊下及石縫中越冬,每年3月飛出。除東北、西北外,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云南、湖北、安徽、湖南。此外,浙江、廣東、廣西、江西亦產(chǎn)。銷華東并出口。 【品種考證】 九香蟲始載于《綱目》,云:“九香蟲,產(chǎn)于貴州永寧衛(wèi)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黽,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驚蟄后即飛出,不可用矣。”以上所述形狀及生態(tài)與蝽科動(dòng)物九香蟲相符。 【采收加工】 于冬、春或夏初間捕捉成蟲,捕后用沸水燙死或加酒將其悶死,曬干、用微火烘干或文火微炒至干。 【炮制】 1.九香蟲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2.炒九香蟲 取凈九香蟲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時(shí),取出,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防蛀。 【附方】 1.利膈間滯氣,助肝腎虧損 九香蟲一兩(半生半熟),車前子四錢(微炒),陳皮四錢,白術(shù)五錢,杜仲八錢(酥炙)。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鹽白湯或鹽酒送下,空心服,俯臥仍服一次。《攝生眾妙方》烏龍丸) 2.治慢性肝炎之脅痛 九香蟲150g,參三七200g,炙全蝎100g。研極細(xì)末,水泛為丸如蘇子大。每服1.5g,早、晚各1次,開水送下。(《蟲類藥的應(yīng)用》寧痛丸) 3.治喘息型慢性氣管炎 將九香蟲用火焙焦,研成粉與雞蛋攪勻,再用芝麻油或棉油煎雞蛋(不用豬油),每日1次,每次用雞蛋、九香蟲各1個(gè)。服藥期間,忌食豬油和吸煙。[《河南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bào)》1979,(4):66] 4.治血管瘤 成活九香蟲若干只。以鑷子兩把,一把夾住九香蟲前半部,另一把夾破蟲體尾部,擠出其腹腔內(nèi)容物,涂在血管瘤上,視血管瘤面積的大小,涂布均勻?yàn)槎龋咳?~4次,連用數(shù)日,無毒副反應(yīng)。[《中醫(yī)雜志》1987,(11):40] 【參考文獻(xiàn)】 《本草綱目》:《攝生方》烏龍丸:治上證,久服益人,四川何卿總兵常服有效。其方用九香蟲一兩(半生、焙),車前子(微炒),陳橘皮各四錢,白術(shù)(焙)五錢,灶仲(酥炙)八錢,上為末,煉蜜丸梧桐之大,每服一錢五分,以鹽白湯或鹽酒服,早晚各一服,此方妙在此蟲。 《本經(jīng)逢原》:九香蟲產(chǎn)貴州,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攝生方》烏龍丸用之。 《本草新編》:九香蟲,味甘、辛,氣微溫。入腎經(jīng)命門。專興陽益精,且能安神魄,亦蟲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湯劑,以其性溫,恐動(dòng)大便耳。 九香蟲亦興陽之物,然外人參、白術(shù)、巴戟天、肉蓯蓉、破故紙之類,亦未見其大效也。 或問九香蟲產(chǎn)于西蜀,得其真者為佳,近人不知真假,何能奏效?曰:九香蟲不止西蜀有之,江南未嘗不生。但生于江南者,無香氣耳,無香氣者即無效。 《本草分經(jīng)》:咸,溫。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 【藥論】 從九香蟲的性味歸經(jīng)論功用 ①陳士鐸:“九香蟲亦興陽之物,然非人參、白術(shù)、巴戟天、肉蓯蓉、破故紙之類,亦見其大效也。或問九香蟲,產(chǎn)于西蜀,得其真者為佳。近人不知真假,何能取效乎?曰:九香蟲不止西蜀有之,江南未嘗不生,但生于江南者,無香氣耳!無香氣則無效。”(《本草新編))②周志林:“九香蟲咸溫?zé)o毒,觀其以香命名,其蟲之香氣可知。故能理滯宣胸膈。咸能入腎,溫可壯陽,氣香歸脾,故為脾腎之藥。蠕動(dòng)氣香,咸味之物,似又能流通血脈耳。”(《本草用法研究》) 【錄自】 《青陽客棧》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