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香櫞《青陽客棧》 【名稱】 香櫞 【拉丁文】 枸櫞 Fructus Citri Medicae,香圓 Fructus Citri Wilsonii 【異名】 原植物枸櫞又名:鉤緣子(《南方草木狀》),香泡樹、香櫞柑(《中藥大辭典》)。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苦、酸,性溫。歸肝、肺、脾經(jīng)。 【功效】 理氣降逆,寬胸化痰。 【藥用】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枸櫞 Citrus medica L. 與香圓 Citrus wilsonii Tanaka 的成熟果實。 【應用】 用于胸腹?jié)M悶,脅肋脹癰。香櫞可與香附、郁金、瓜蔞等配伍,以行氣開郁。脘痛腹脹,暖氣嘔吐,可與木香、蘇梗、砂仁等合用,以行氣止痛,和中降逆;若兼見口苦吐酸者,可佐黃連苦降泄熱。 用于咳嗽痰多,胸悶氣喘。香櫞皮苦溫燥濕化痰,如痰濕壅滯胸膈不利之證,配半夏、茯苓、生姜等,可奏化痰止咳利膈寬胸之效。 【注意】 虛人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態(tài)】 1.枸櫞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有短硬棘刺,嫩枝光滑,帶紫紅色。葉互生;具短柄,無葉翼或略有痕跡,與葉片間無明顯關(guān)節(jié);葉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8~15cm,寬3.5~6.5cm,先端鈍或短銳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具半透明的油腺點。總狀花序,3~10朵花生于葉腋;兩性花或同雌蕊退化成雄花,具短柄;花萼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內(nèi)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60;雌蕊1,子房10~13室,每室有胚珠多數(shù),花柱肥大,宿存,柱頭頭狀。柑果長圓形、卵形或近球形;長10~25cm,先端有乳頭狀突起,果皮粗糙或平滑,熟時檸檬黃色,芳香、瓤囊小;種子卵圓形,表面平滑。花期4月,果熟期10~11月。 通常栽培于村邊或住宅旁,間見于干燥坡地的疏林中。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皆有栽培。 2.香圓 常綠喬木,高9~11m。全株無毛,有短刺。葉互生;葉柄有倒心形寬翅,長約為葉片的1/3~1/4;葉片革質(zhì),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12cm,寬2~5cm,先端短而鈍或漸尖,微凹頭,基部鈍圓;全緣或有波狀鋸齒,兩面無毛,有半透明油腺點。花單生或簇生,也有成總狀花序,花白花;雄蕊25~36;子房10~11室。柑果長圓形、圓形或扁圓形,橫徑5~9cm,先端有乳頭狀突起,果皮通常粗糙而有皺紋或平滑,成熟時橙黃色,有香氣;種子多數(shù)。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有栽培。 【產(chǎn)地】 1.枸櫞 Fructus Citri Medicae 主產(chǎn)于云南玉溪、思茅、麗江,廣西柳州,四川綦江等縣。除供本地應用外,亦調(diào)往外地。 2.香圓 Fructus Citri Wilsonii 主產(chǎn)于江蘇蘇州地區(qū)、浙江。除本地銷售外,亦供應外地。 【品種考證】 香櫞原名枸櫞。《本草經(jīng)集注》在果部豆蔻條下言及枸櫞時稱:“枸櫞,溫。”晉·嵇含《南方草木狀》載:“鉤緣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胡人重之,極芬香,肉甚厚白,如蘆菔。”《本草拾遺》謂:“枸櫞生嶺南,大葉,甘橘屬也。子大如盞。”《本草圖經(jīng)》在橘柚項下載:“枸櫞,如小瓜狀,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甚厚,切如蘿匐,雖味短而香氛大勝柑橘之類。置衣笥中,則數(shù)日香不歇……今閩廣、江西皆有,彼人但謂之香櫞子。”上述形態(tài)特征與今之枸櫞相符。《綱目》將枸櫞單獨列為一條,又名香櫞、佛手柑,按其描述實為佛手柑,并非枸椽。 【采收加工】 定植后4~5年結(jié)果,9~10月果實變黃成熟時采摘,用糠殼堆1星期,待皮變金黃色后,切成1cm厚,攤開曝曬;遇雨天可烘干。 【炮制】 1.香櫞 取原個藥材,洗凈,潤透,去瓤,切厚片,干燥;或取原厚片,除去雜質(zhì),噴淋清水,潤透,切絲,曬干。 2.炒香櫞 取凈香櫞片,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3.麩炒香櫞 取麩皮撒入熱鍋內(nèi),用中火加熱,候冒煙時,加入凈香櫞片或絲,拌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焦麩皮及瓤核,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nèi),炒香櫞、麩炒香櫞,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氣逆不進飲食或嘔噦 陳極香櫞兩個,真川貝三兩(去心),當歸一兩五錢(炒黑),白通草(烘燥)一兩,陳西瓜皮一兩,甜桔梗三錢。共研細末,用白檀香劈碎煎濃汁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梅氏驗方新編》香櫞丸) 2.治鼓脹 陳香櫞一枚(連氛),大核桃肉二枚(連皮),縮砂仁二錢(去膜)。各煅存性為散,砂糖拌調(diào)。空心頓服。(《本經(jīng)逢原》) 3.治咳嗽 香櫞(去核),薄切作細片,以時酒同入砂瓶內(nèi),煮令熟爛,自昏至五更為度,用蜜拌勻。當睡中喚起,用匙挑服。(《養(yǎng)疴漫筆》) 4.治三日瘧 陳香櫞一枚,去頂皮,入研細明雄黃,同內(nèi)火中煅之,取出研極細。每服七分,干咽下,不用水。(《華陀神醫(yī)秘傳》) 5.治頭風 香櫞不拘新舊一枚(切開),鴨蛋一枚(煮熟,切兩半),塞入香櫞內(nèi)。每邊包在太陽穴上,得熱即愈。(《串雅外編》) 【參考文獻】 《本草拾遺》:味辛,酸,性溫。皮去氣,除心頭痰水。 【藥論】 論香櫞與佛手功用主治之異同 趙其光:“香櫞、佛手是兩種,俱辛苦甘,溫,無毒。佛手形如指掌,專破滯氣,治下痢后重,功專于下。香櫞無指,甘香尤勝,兼破痰水,治咳嗽氣壅,除鼓脹。”(《本草求原》)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