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 《名醫別錄》:味酸,微寒,無毒。主除胸肋淡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肋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本草拾遺》:枳殼,根皮主野雞病(痔),末服方寸匕。 《藥性論》:枳實,臣,味苦,辛。解傷寒結胸,入陷胸湯用。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 枳殼,使,味苦,辛。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主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虛,關膈壅塞。根浸灑煎,含治齒痛。消痰有氣,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健脾,開胃,調五藏,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氣,除風,明目,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皮膚癢。痔腫,可炙熨。 《開寶本草》:味苦、酸,微寒,無毒。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枳殼,味苦、酸,微寒,無毒。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 《本草衍義》: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 《藥類法象》:枳實,氣寒,味苦、酸、咸。 除寒熱,破結實,消痰痹。治心下痞,逆氣脅痛。 枳殼,氣寒,味苦。治胸中痞寒,泄肺氣。 《藥性賦》:枳實,味苦、酸,性微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消胸中之虛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堅積。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內連年之積。 《湯液本草》:枳實,氣寒,味苦酸咸,純陰,無毒。 《象》云:除寒熱,破結實,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氣脅痛。 《心》云:潔古用去脾經積血,故能去心下痞,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治心下痞,散氣消宿食。苦寒,炙用,破水積,以泄里除氣。 《珍》云:去胃中濕。 《本草》云: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生河內川澤,商州者佳。益氣,則佐之以人參、干姜、白術。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也。非白術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殼主高而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枳實白術湯主之。枳實七枚,術三兩,不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消。 《衍義》云: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即性酷而速,大則性詳而緩。故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意。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故胸中痞有桔梗枳殼湯,心下痞有枳實白術湯。高低之分,易老詳定為的也。 枳殼,氣寒,味苦。苦而酸,微寒,味薄氣厚,陽也。陰中微陽,無毒。 《象》云:治脾胃痞塞,泄肺氣。 《心》云:利胸中氣,勝濕化痰。勿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 《珍》云:破氣。 《本草》云: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 《藥性論》云:枳殼,使。味苦辛。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殼:高,主皮毛、胸膈之病;實:低,主心胃之病。其主治大同小異。 《本草衍義補遺》:瀉痰,能沖墻倒壁,滑竅瀉氣之藥。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 《本草發揮》:枳實,成聊攝云:枳實味苦寒,潰堅破積。 潔古云:去胃氣濕熱。《主治秘訣》云:氣味升降與枳殼同。其用有五:主心下痞一,化胸脅痰二,消宿食三,散敗血四,破堅積五。凡治心不痞及宿食不消,并用枳實、黃連。 枳殼,潔古云:治胸中痞寒,泄肺氣。凡氣刺痛用枳殼,看何經分,以引經藥導之。破滯氣亦用枳殼。高者用之,然能損胸中至高之氣,止可二三服而已。《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升而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堅痞一,利胸中氣二,化痰三,消食四。然不可多用,多則損胸中至高之氣。 《本草綱目》: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后除。故以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然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枳殼不獨治高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 湖陽公主苦難產,有方士進瘦胎散方,用枳殼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點服,自五月后一日一服,至臨月,不惟男產,仍無胎中惡病也。潔古改以枳術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謂之束胎丸。而宗奭言:胎壯則子有力易生,令服枳殼藥反致無力,兼子亦氣弱難差,所謂縮胎易產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上,寇氏之說似覺為優。或胎前氣盛壅滯者宜用之,所謂八、九胎必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滯,則產后無虛也。若氣稟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治里急后重。 《本草經疏》:枳實感天地苦寒之氣以生,故其味苦,氣寒無毒。《別錄》、雷公加酸。甄權加辛,察其功用,必是苦為最,而酸辛次之,氣味俱厚,陰也。入足陽明、太陰經。細詳神農主治,與本藥氣味大不相侔,究其所因,必是枳殼所主。蓋二物古文原同一條,后人分出時誤入耳。其《別錄》所主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泄瀉者,是其本分內事,皆足陽明、太陰受病。二經氣滯則不能運化精微,而痰癖、停水、結實、脹滿所自來矣。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胃氣壅則心下亦自急痞痛,邪塞中焦,則升降不舒而氣上逆。肝木郁于地下,則不能條達而脅痛,得其破散沖走之力,則諸證悉除。所以仲景下傷寒腹脹實結者,有承氣湯。胸中痞痛者,有陷胸湯。潔古療心下痞滿者,有枳術丸。壅滯既去,則胃氣自安,而溏泄亦止矣。末云明目者,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氣旺及能生血,損氣破散之性豈能明目哉?無是理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