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羌活《青陽客棧》
【名稱】
羌活
【英文】
羌活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Forbes Notopterygium Rizome
【拉丁文】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異名】
羌青、護羌使者(《本經》)、胡王使者(《吳普本草》)、羌滑(《本草蒙筌》)、退風使者(《國藥的藥理學》)、黑藥(《青海藥材》)。原植物寬葉羌活又名:鄂羌活,福氏羌活《中藥志》;羌活又名:裂葉羌活《中藥志》、竹節羌活(四川馬爾康);蠶羌又名:螺絲羌。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腎經。
【功效】
散寒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
【藥用】
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de Boiss. (N. franchetii de Boiss)的根莖和根。
【應用】
用于外感表證。羌活氣香性散,善散在表之風寒濕邪,治表證屬風寒夾濕,寒熱無汗,頭痛如裹,項背強痛,骨節酸疼,肢體沉重者,常與獨活、防風、藁本等同用,以祛風散寒勝濕,如《內外傷辨》羌活勝濕湯;若患者陽虛氣弱,外感風寒、寒熱頭痛,不能作汗者,可用本品與防風等配入人參、黃芪、附子等益氣助陽藥中,以扶正祛邪,如《傷寒六書》再造散。本品雖辛溫之品,但近年來對表證風熱偏勝,發熱無汗,咽喉腫痛者,亦常與板藍根、蒲公英同用,共奏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之效。
用于風寒濕痹。羌活祛風濕,散寒邪,利關節而止痛,為治痹之要藥。因其氣有“直上頂巔,橫行支臂”之特點,故痹證之痛在上半身者用之尤多,并隨邪之偏勝,配以有關之藥。如風邪偏勝,常與桂枝、防風、威靈仙、姜黃等同用,以祛風通絡;若寒邪偏勝,常配附子、細辛、炙甘草等同用,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常配薏苡仁、蒼術、防己等同用,以化濕除痹。
用于水腫。羌活能疏風透表。治陽水,遍身水腫,二便不利,常與商陸、檳榔、木通、澤瀉等同用,可使在表之水從汗而解,在里之水邪從二便而泄,上下分消,水腫自退,如《濟生方》疏鑿飲。
用于瘡瘍腫毒。羌活辛溫解表,凡瘡瘍初期,見有風寒表證,寒熱無汗,治當發汗解表,常與荊芥、防風等同用,使邪隨汗解,瘡瘍可消,如《醫宗金鑒外科》荊防敗毒散、保安萬靈丹。
【注意】
氣血虧虛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1、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莖粗壯,圓柱形或不規則塊狀暗棕色至棕紅色,頂端有枯萎葉鞘,有特殊香氣。莖直立,圓柱狀,中空,表面淡紫色,有縱直細條紋。基生葉及莖上部葉有長柄,葉柄基部向兩側擴展成膜質葉鞘,抱莖;葉片為二出三回羽狀復葉,小葉3~4對,末回裂片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卵形,長2~5cm,寬0.5~2cm,邊緣缺刻狀淺裂至羽狀深裂,莖上部葉筒化成鞘狀,近無柄,先端有羽狀分裂的小葉片。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直徑3~13cm,側生者識不育,總苞片3~6,線形,早落;傘輻7~18(~39),長2~10cm,小傘形花序直徑1~2cm、小總包片6~10,線形,長3~5mm,花多數,萼齒卵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例卵形,先端鈍而內凹;雄蕊的花絲內彎,黃色;花柱2,很短,花柱基平,稍隆起。分果長圓形,長4~6mm,寬約3mm,主棱均擴展為寬約1mm的翅,油管明顯,每棱槽內3~4,合生面5~6,胚乳腹面內凹成溝槽狀。花期7~9月,果期8~10 月。
生于海拔2000~4200m的林緣、灌叢下、溝谷草叢中。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2、寬葉羌活
本種與羌活的區別點在于:植株80~180cm。葉片大,三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末回裂片長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cm,寬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略帶楔形,邊緣有粗鋸齒,脈上及葉緣有微毛;莖上部葉少數,葉片簡化,僅有3小葉。復傘形花序有傘輻10~17(~23),花瓣淡黃色。分生果近圓形,長約5mm,寬約4mm,每棱槽內有油管3~4,合生面有油管4。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1700~4500m的林緣、灌叢內。分布于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湖北、四川等地。
【產地】
以四川為主產區者稱川羌。主產于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的小金、松潘、黑水、理縣等地,云南省麗江地區的騰沖等地。川羌中多為蠶羌。西北地區為主產區者稱西羌。主產于甘肅的天祝、岷縣、臨夏等地,青海的海北、黃南、海南等地。西羌中多為大頭羌、竹節羌和條羌。
【品種考證】
歷代本草多將羌活與獨活相混。羌活始見于《本經》“獨活”項下,列為別名。陶隱居云:“此州郡縣并是羌活,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者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首次區別了羌活、獨活產地與形態的不同。《藥性論》與《新修本草》始分別記載了羌活、獨活的功效。《本草圖經》有羌活附圖兩幅,“文州羌活”圖僅有基生葉,葉形與傘形科植物相似,而“寧化軍羌活”圖花序與傘形科植物一致,可知當時所用羌活來源于傘形科植物。《綱目》仍將獨活與羌活合并敘述,但說:“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以中國者為獨活,西羌者為羌活。”又說:“羌活須用紫色有蠶頭鞭節者”《綱目》所述羌活的產地和藥材外形,與目前羌活主產地甘肅、青海、四川產羌活是一致的。
【商品規格】
蠶羌:又名螺絲羌。為干燥的根莖部,形狀似蠶,故名蠶羌,品質最優,銷往全國,并供出口。
竹節羌:根莖的環節較稀,如竹節狀,似蠶羌而略大。品質次之。
大頭羌:又名疙瘩羌、雞頭羌。根莖的環節特別膨大,呈不規則團塊狀,大小不等,頂端殘留有莖基。余皆與蠶羌同。品質又次之。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