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治白虎風,走轉疼痛,兩膝熱腫 防風一(二)兩(去蘆頭微炒),地龍二兩(微炒),漏蘆二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圣惠方》防風散)
12.治泄痢饗瀉,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溫酒服。(《保命集》防風芍藥湯)
13.治風傷脾,飧泄,身熱,脈弦,腰重,微汗頭疼 麻黃八分,防風一錢,蒼術二錢,白術三錢。上口父咀,水煎,熱服取汗。(《杏苑生春》防風蒼術湯)
14.治老人大腸秘澀 防風、枳殼(麩炒)各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食前白湯服二錢。(《簡便單方》)
15.治卒大腹水病 防風、甘草、葶藶子各二兩。搗,苦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常服之,取消平乃止。(《肘后方》)
16.治腸風 防風(去叉炙)、黃芪(銼.炙)各二兩,甘草(銼,炙)、人參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粟米飲調下。(《普濟方》)
17.治肝經風熱,血崩、便血、尿血等癥 黃芩(炒黑)、防風各等分。為細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五十丸,食遠或食前,米湯或溫酒送下。(《景岳全書》防風黃芩丸)
18.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 ①天南星(湯洗七次)、防風(去叉股)各等分。細末。如破傷以藥敷貼瘡口,然后以溫酒調下一錢;如牙關急緊,角弓反張,用藥二錢,童子小便調下;或因斗傷相打,內有傷損之人,以藥二錢,溫酒調下。(《本事方》玉真散) ②防風二兩,川烏(炮)二兩,雄黃一兩。共為末,每服四錢,水煎和渣服,日三次,出汗愈。(《扁鵲心書》定風散)
19.治卒中口眼喎斜,言語蹇澀,四肢如故,別無所苦 防風、羌活各三錢,甘草一分。水煎,入麝一厘,調服。(《醫學入門》古防風湯)
20.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搔成癮疹 防風(去叉)、蟬殼、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子)各一兩半,天麻二兩。上四味為細末,用精羊肉煮熟搗爛,以酒熬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荊芥酒或茶湯下。(《圣濟總錄》防風丸)
21.治痘已出,未能勻透,色不紅潤 防風二錢,人參、蟬退各一錢,薄荷三葉,水煎服;或為末,每二錢,用開花蘿卜煎湯調服。(《醫學入門》萬金散)
22.治大人、小兒蘊邪熱,痰涎壅盛,腮項結核,生瘡癤 防風、鼠粘子(炒)各一錢,荊芥、甘草(炙)各錢半。水一盞,煎七分,食后溫服。(《衛生易簡方》玉真散)
23.治乳癰 防風(去叉)半兩,牽牛子(炒令香)二兩。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用沸湯調下,取微利為度,未利再服。(《普濟方》)
24.治婦人陰中腫痛不可近者 防風三兩,大戟二兩,艾五兩。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洗陰中,日可三度。(《外臺》引《經心錄》湯洗方)
25.治小腸氣外腎偏腫 防風、牡丹皮等分。為細末,溫酒空心食前調下二錢,日三服。(《葉氏錄驗方》)
26.解中附子毒 用附子濃煎汁,服之愈。(《古今醫統》)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甘溫。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痹,煩滿。
《名醫別錄》:味辛,無毒,主治肋痛、肋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藥性論》: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瘓,通利五藏,頭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虛,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開寶本草》:味甘、辛,溫,無毒。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本草衍義》:防風、黃芪,世多相須而用。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告術窮。嗣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芪、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
《藥類法象》:純陽,性溫,味甘辛。
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藥性賦》:味甘、辛,氣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以氣味能瀉肺,以體用通療諸風。
《湯液本草》:純陽,性溫,味甘辛,無毒。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乃二經之行經藥。太陽經本經藥。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半以下風邪。
《心》云:又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爾。
《本草》: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脅痛脅風。頭面游風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東垣云: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又云:防風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雖與黃芪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余糧療婦人子臟風。殺附子毒,惡干姜、藜蘆、白蘞、芫花。
《本草衍義補遺》:防風、黃芪,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為多。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王太后病風,不言而脈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湯藥緩不及事,令投以二物,湯氣熏蒸,如霧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也。
《本草發揮》:潔古云: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又為去濕藥之使,風能勝濕故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主治秘訣》云:味甘,純陽,手足太陽經之本藥。又云: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
《本草經疏》:防風稟天地之陽氣以生,故味甘溫。《別錄》兼辛而無毒。氣厚味薄,升也,陽也。入手陽明,足少陰、厥陰。風藥也。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故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周身骨節疼痹,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因傷于風內痙。其云主目無所見者,因中風邪,故不見也。煩滿者,亦風邪客于胸中,故煩滿也。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祛風燥濕故主痹也。發散之藥,焉可久服?其曰輕身,亦濕去耳。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