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規格】
關防風:又名東防風、北風、蘇風。產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品質最優,銷全國,并出口。
口防風:產于河北省承德、張家口一帶。品質亦優。銷全國,亦供出口。
西防風:為產于山西省者。質次于上。
山防風:又名黃防風、青防風。為產于河北省保定、唐山及山東省者。質次于關防風。
水防風:又名汜水防風。為產于鄭州及洛陽汜水者。質次于關防風。
北防風:以上防風通稱北防風。亦即正品防風。以區別非正品的川防風和云防風等。
公防風:又名軟防風。為防風植株在只生葉、不開花、不結實時的根。此時的防風根漿足而豐滿,有菊花心,質佳。
母防風:又名硬防風。為防風植株已開花結實后的根。此時根心變硬,根漿不足,柴性較大,質次,一般不入藥。
以上商品以皮細而緊、根條粗壯、整齊、無須毛、質柔軟、斷面黃白色、中心黃色者為佳。
除上述正品防風外,尚有以下幾種,均為地區習慣用藥。
①川防風 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Ligusticum brachylo-bum Franch.的根,詳“川防風”條。
②竹葉防風 為同科植物竹葉防風Seseli mairei Wolff的根,詳“竹葉防風”條。
③云防風 為同科植物松葉防風Seseli yunnanenseFranch.的根。產云南、四川。原植物高30~100厘米,莖有細條紋。葉為2回或3回成三數分裂,裂片狹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中部以上莖生葉有葉鞘。傘形花序,花序柄延長,堅硬;無總苞或僅有葉狀總苞1片;傘輻6~8,長短不一;小總苞片約10片;萼缺;花冠黃色。果卵形。
④新疆防風,為同科植物細葉防風Seseli iliense (Reg.et Scbmalh.)Lipsky的根。產新疆。原植物高1~2米;~多數,3回羽狀全裂,裂片線形;莖生葉較小。傘形花序,傘輻少數;不等長,被短柔毛;總苞有5~10片披針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多數,集成頭狀,小總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齒短,絲狀;花瓣白色。果近圓柱形,密生柔毛。
【化學成分】
防風含揮發油、甘露醇、苦味甙等。根含3ˊ-O-當歸酰亥茅酚(3ˊ-O-angeloyl- hamaudol)、5-O-甲基齒阿密醇(5-O-methylvisamminol)、β-谷甾醇、甘露醇以及木蠟酸 (lignoceric acid)為主的長鏈脂肪。亦有報道尚含揮發油、前胡素(dacursin)和色原酮甙 (chromone )。又謂尚含升麻素和升麻素甙。
【藥理作用】
1. 防風有鎮靜和抗驚厥作用。
2. 防風有解熱和鎮痛作用。
3. 防風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防風煎劑對各種球菌及產黃青霉雜色曲霉等均有抑制作用。防風煎劑還對哥倫比亞SK病毒和羊毛樣小芽苞癬菌有抑制作用。用雞胚試驗,防風水煎液有抑制流感病毒A3的作用。
4. 防風有抗炎、抗過敏作用。
5. 防風對免疫系統的作用:小鼠灌服防風4天,有增強腹腔巨嗜細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6. 防風有抗凝血作用。防風正丁醇萃取物有延長小鼠的凝血時間和出血時間的作用。
【采收加工】
野生的一般于春、秋季采挖未抽花莖植物的根。栽培的一般于栽種第2年的冬季收獲,如選地不當或管理不善,則需3~4年收獲。采挖后,除去殘莖、須根及泥土,曬至九成干時,按粗細長短分別扎成小捆后,再曬或炕干。
【炮制】
1.防風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毛須,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
2.炒防風 取凈防風片,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微有焦斑,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3.防風炭 取凈防風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黑色,內部呈黑褐色,噴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干。
4.蜜防風 取凈防風片,加煉蜜炒至蜜吸盡,取出放涼。每防風片100kg,用煉蜜30kg。
貯干燥容器內,蜜防風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防風炭防復燃。
【附方】
1.治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制蒼術、防風各二兩,炒甘草一兩。為粗末,加生姜、蔥白,水煎服。(《陰證略例》神術湯)
2.治風熱咳嗽 防風(去叉)、桑根白皮、甘草各二兩。上二味銼碎,米泔浸一宿暴干,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黃臘皂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防風湯)
3.治自汗 防風、黃芪各一兩,白術二兩。每服三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4.治發汗多,頭眩汗出,筋惕肉(目閏) 防風、牡蠣(炒研成粉)、白術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酒調下,米飲亦得。日二、三服,汗止后,服小建中湯。(《證治準繩》防風白術牡蠣散)
5.治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 防風、白芷各四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心服。未愈連進三服。(《普濟方》)
6.治眉骨痛不可忍 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風各三錢,酒黃芩一錢(冬月不用此一味,如能食、熱痛倍加之)。上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后服之。(《蘭室秘藏》選奇湯)
7.治眼暴赤暴腫 防風、羌活、黃芩、黃連各一兩。上口父咀,水煎,食后溫服。(《活法機要》散熱飲子)
8.治頭目不清,神志不爽,常服去風明目 防風(去蘆頭)、川芎、香白芷、甘草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荊芥湯調下,食后。(《楊氏家藏方》防風散)
9.治肝虛雀目,恐變成內障 防風(去叉)、黃芩(去黑心)、桔梗(炒)、芍藥、大黃(炒)各一兩。上銼碎,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入芒硝半字,去滓放溫,食后臨臥服。(《證治準繩》瀉肺飲)
10.治手足麻木不仁 防風(去蘆并叉枝者)、秦艽(去黃并土)、羌活、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兩合,再煎數沸服,空心食前。(《葉氏錄驗方》小防風湯)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