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丹參《青陽客棧》 【名稱】 丹參 【英文】 Danshen Root 【拉丁文】 丹參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甘西鼠尾草 Radix Salviae przewalskii 【異名】 郄蟬草(《本經》),赤參、木羊乳(《吳普本草》),遂馬(《本草經集注》),奔馬草(《四聲本草》),山參(《日華子本草》),紫丹參(《現代實用中藥》),紅根(《中國藥用植物志》),紫黨參(《南京民間藥草》),山紅蘿卜(《浙江中藥手冊》),活血根、靠山紅、紅參(《江蘇植物藥材志》),燒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東北藥用植物志》),大紅袍(《河北藥材》),蜜罐頭、血參根、朵朵花根(《山東中藥》),蜂糖罐(《陜西中藥志》),紅丹參(湖北),長鼠尾草。原植物甘西鼠尾草又名:甘肅丹參(《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功效】 活血祛瘀,調經止痛,養血安神,涼血消癰。 【藥用】 為唇形科植物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和甘西鼠尾草 Saliva przewalskii Maxim. 的根。 【應用】 1. 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后瘀滯腹痛。本品功能活血化瘀,善調婦女經水,為婦科要藥。《婦人明理論》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可單味為末,酒調服;亦常配當歸、川芎、益母革等同用,以加強療效。現代臨床還常以本品為主,治子宮外孕:若急性期腹腔內大量出血者,配赤芍、桃仁;若慢性期腹腔內血液已凝成包塊者,更加三棱、莪術。 2. 用于血瘀之心胸、脘腹疼痛及癥瘕積聚,風濕痹痛等。本品為活血化瘀之要藥,廣泛用于各種瘀血證。治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常配檀香、砂仁等同用,如《醫學金針》丹參飲。臨床上治冠心病心絞痛,常配降香、川芎、紅花等同用,亦可單用,如以本品提取物制成的丹參舒冠片。治漱瘕積聚,常配三棱、莪術以祛瘀消旗。治風濕痹痛,則配防風、秦艽等祛風濕藥同用。 3. 用于瘡瘍癰腫。本品性寒涼血,又能活血,有清瘀熱以消癰腫之功。常配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 4. 用于熱病煩躁神昏及雜病心悸心眠等。本品能涼血安神,治熱病邪入心營,配生地、黃連、竹葉:治雜病血不養心,心火偏旺之心悸失眠,則配生地、酸棗仁、柏子仁等。 近代臨床還以本品治缺血性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防治支氣管哮喘、慢性肺心病等,均有一定療效。 【注意】 婦女月經過多及無瘀血者禁服;孕婦慎服;反藜蘆。 【用法用量】 5.00 - 30.00 g 【形態】 1.丹參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密被淡黃色柔毛及腺毛。莖四棱形,具槽,上部分枝。葉對生,奇數羽狀復葉;葉柄長1~7cm;小葉通常5,稀3或7片,頂端小葉最大,側生小葉較小,小葉片卵圓形至寬卵圓形,長2~7cm,寬0.8~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輪傘花序組成頂生或腋生的總狀花序,每輪有花3~10朵,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苞片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略被毛;花萼近鐘狀,紫色;花冠二唇形,藍紫色,長2~2.7cm,上唇直立,呈鐮刀狀,先端微裂,下唇較上唇短,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兩側裂片長且大;發育雄蕊2,著生于下唇的中部,伸出花冠外,退化雄蕊2,線形,著生于上唇喉部的兩側,花藥退化成花瓣狀;花盤前方稍膨大;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細長,柱頭2裂,裂片不等。小堅果長圓形,熟時棕色或黑色,長約3.2cm,徑1.5mm,包于宿萼中。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溝邊。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2.甘西鼠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根粗壯,直伸,圓錐形,扭曲或成辮狀,外皮紅褐色,長15~40cm。莖直立,自基部分枝,密被短柔毛。單葉,基生或莖出,均具長柄;莖生葉對生,葉片三角狀或橢圓狀戟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具三角狀或半圓狀牙齒,上面綠色,被微硬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輪傘花序2~4花組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圓形或橢圓形;花萼鐘形,外面密被長腺毛,二唇形;花冠二唇形,紫紅色,外被疏柔毛,內面離基部3~5mm有斜向疏柔毛毛環;能育雄蕊2,生于冠筒喉部的前方,花絲扁平,比藥隔長,退化雄蕊2,生于冠筒喉部的后方;子房深4裂,花枝略伸出花冠外,先端不等2淺裂。小堅果4,倒卵圓形,灰褐色。花期5~8月。 生于海拔2100~4050m的林緣、路旁、溝邊灌叢中。分布于甘肅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 【產地】 1.丹參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主產于四川、安徽、江蘇、山西、河北等地;湖北、遼寧、陜西、甘肅、山東、浙江、河南、江西亦產。銷全國。(主產于四川省中江、金堂、德陽、梓橦、長壽、開縣、樂山等地,一般為栽培。河南、陜西、甘肅產量也較大。此外,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蘇等地也有野生及栽培。) 2.甘西鼠尾草 Radix Salviae Przewalskii 產于甘肅、云南、四川。銷甘肅、云南、江西、河南、安徽、北京等地。 【品種考證】 丹參始載于《本經》,列為上品。以后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吳普本草》載:“莖華小,方如荏(即白蘇),有毛,根赤,四月華紫,三月五月采根,陰干。”《本草圖經》稱:“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干方棱,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余,一苗數根。”《綱目》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綜合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態特征均與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完全相同。 《山東中草藥手冊》:“本省有一種白花丹參,形態與丹參極相似,僅花為白色。白花丹參的根,可治痛經、月經不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商品規格】 丹參已有兩干多年的藥用歷史,現在不僅內銷,還供出口,由于需求量大,野生資源逐漸減少,特別是近年來野生丹參日趨枯竭,因而商品丹參越來越依靠栽培。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