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半夏《青陽客棧》 【名稱】 半夏 【英文】 Pinellia Tuber 【拉丁文】 Rhizoma Pinelliae Ternatae 【異名】 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新修本草》),和姑(《吳普本草》),蝎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yī)藥用植物》),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省植物藥材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濟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農藥介紹》)。原植物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全國中草藥匯編》)。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藥用】 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Arum ternatum Thunb.]的塊莖。 【應用】 1.用于濕痰,寒痰證。本品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治痰濕阻腑之咳嗽氣逆,痰多質稀者,常配橘皮同用,如二陳湯;治濕痰眩暈,則配天麻、白術以化痰息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近年來臨床以半夏為主的化痰通竅湯(半夏、白術、生南星、澤瀉、菖蒲、桂枝、菊花)治耳源性眩暈有效。治濕痰內盛,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2.用于胃氣上逆嘔吐。半夏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用之,對疾飲或胃寒嘔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湯;若胃熱嘔吐,則配黃連;胃陰虛嘔吐,則配石斛、麥冬;胃氣虛嘔吐,則配人參、白蜜,如大半夏湯。至于妊娠嘔吐,雖有妊娠禁忌之說,但歷代也有配扶正安胎之品而用之者。近代有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治各種嘔吐者。 3.用于心下痞,結胸,梅核氣等。半夏半開散結,化痰消痞。治心下痞滿,濕熱阻滯者,配干姜、黃連、黃芩,以苦辛通降,開痞散結,如半夏瀉心湯;治痰熱結胸,配瓜蔞、黃連,如小陷的湯;治梅核氣,氣郁痰凝者,配紫蘇、厚樸、茯苓等,以行氣解郁,化痰散結,如半夏厚樸湯。 4.用于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等。本品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瘺瘤痰核,配昆布、海藻、貝母等;治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毒蛇咬傷,以生品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現(xiàn)代臨床還以本品生用研末局部外用治子宮頸糜爛有效,若以其氯仿提取物用之則更佳;又有以本品與天南星等量生用研末為丸服治冠心病,對緩解心絞痛,改善心電圖均有一定療效;以本品配菖蒲研末吹鼻取嚏治室上性心動過速者;以及以生半夏配其他藥物治腫瘤等。 【注意】 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血證及燥痰者禁服,孕婦慎服。半夏使用不當可引起中毒,表現(xiàn)為口舌咽喉癢痛麻木,聲音嘶啞,言語不清,流涎,味覺消失,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出現(xiàn)喉頭痙攣,呼吸困難,四肢麻痹,血壓下降,肝腎功能損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塊莖球形,直徑0.5~1.5cm。葉2~5,幼時單葉,2~3年后為三出復葉;葉柄長達20cm,近基部內側和復葉基部生有珠芽;葉片卵圓形至窄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cm,兩側小葉較小,先端銳尖,兩面光滑,全緣。花序柄與葉柄近等長或更長;佛焰苞卷合成弧曲形管狀,綠色,上部內面常為深紫紅色;肉穗花序頂生;其雌花序軸與佛焰苞貼生,綠色,長6~7cm;雄花序長2~6cm;附屬器長鞭狀。漿果卵圓形,綠白色。花期5~7月,果期8月。南方1年出苗2~3次,故9~10月間仍可見到花果。 生于山地、農田、溪邊或林下。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 【產地】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野生。主產于四川、湖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此外,湖南、江蘇、浙江、江西、云南、貴州等地亦產。以湖北、河南、山東所產品質較佳,并有出口。 【品種考證】 半夏,始載于《本經》,列為下品。《別錄》云:“生槐里川谷。五八月采根暴干。”《新修本草》云:“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蜀本草》云:“苗一莖,莖端三葉,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采則虛小,八月采實大。”《本草圖經》謂:“半夏,以齊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端出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其后,歷代本草多有記載,所述形態(tài)及附圖的特征,均與今天南星科半夏之原植物一致。 ①《御藥院方》:“法制半夏,清痰化飲,壯脾順氣。用大半夏湯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轉,以濃米泔浸一日夜。每一兩用白礬一兩半,溫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鉛白霜一錢,溫水化,又浸七日,以漿水慢火內煮沸,焙干收之。每嚼一、二粒,姜湯送化下。”“紅半夏,消風熱,清痰涎,降氣利咽。大半夏湯浸焙制如上法。每一兩入龍腦五分,朱砂為衣染之。先鋪燈草一重,約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燈草蓋一指厚,以炒豆焙之,候干取出。每嚼一、二粒,溫水送下。”②《本草圖經》:“由跋絕類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許,根如雞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亂。”③《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姜半夏,有寒痰者宜之。”“竹瀝半夏,痰之偏于黃稠者宜之。”“宋半夏,其性質與仙半夏相近,而較法半夏為純,虛體有痰者宜之。”“法制半夏性質介于姜半夏與竹瀝半夏之間,痰之不寒不熱者宜之。”④《增訂偽藥條辨》:“蘇州戈制半夏,其色黃亮,氣香有肉桂氣,性溫燥,炳章實驗,治寒濕痰上壅氣喘確效。凡治陰虛熱痰氣喘,茍誤服之,必因燥熱而咳血自汗。”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半夏,全草有毒。中毒癥狀:食少量可使口舌麻木,服多量則致喉舌燒痛,腫脹,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最后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服蛋清或面糊,果汁或稀醋。對癥治療:痙攣時給解痙劑,針刺人中、合谷、涌泉;出現(xiàn)麻痹則給興奮劑。民間驗方用:一. 醋一至二兩,加姜汁少許,內服或冷漱;二. 生姜一兩,防風二兩,甘草五錢,用四碗清水煎成二碗,先含漱一半,后內服一半。”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