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半夏《中藥全書》

時間:2017-12-03 12:52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半夏《中藥全書》 【名稱】 半夏 【拼音】 Banxia 【英文】 Pinellia Tuber 【日文】 ハンゲ 【拉丁文】 Rhizoma Pinelliae 【異名】 三步跳,三葉半夏,地茨菇,小天老星(東北),麻芋子(陜西),老鸛眼(山東),三葉老(河北),野芋頭(江蘇)
【標題】
半夏《中藥全書》
【名稱】
半夏
【拼音】
  Banxia
【英文】
  Pinellia Tuber
【日文】
  ハンゲ
【拉丁文】
  Rhizoma Pinelliae
【異名】
  三步跳,三葉半夏,地茨菇,小天老星(東北),麻芋子(陜西),老鸛眼(山東),三葉老(河北),野芋頭(江蘇),獨葉一枝花(浙江),白鞋子(福建)。
【性味歸經】
  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藥用】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
【應用】
  1.用于濕痰,寒痰證。本品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治痰濕阻腑之咳嗽氣逆,痰多質稀者,常配橘皮同用,如二陳湯;治濕痰眩暈,則配天麻、白術以化痰息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近年來臨床以半夏為主的化痰通竅湯(半夏、 白術、生南星、澤瀉、菖蒲、桂枝、菊花)治耳源性眩暈有效。治濕痰內盛,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2.用于胃氣上逆嘔吐。半夏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用之,對疾飲或胃寒嘔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湯;若胃熱嘔吐,則配黃連;胃陰虛嘔吐,則配石斛、麥冬;胃氣虛嘔吐,則配人參、白蜜,如大半夏湯。至于妊娠嘔吐,雖有妊娠禁 忌之說,但歷代也有配扶正安胎之品而用之者。近代有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治各種嘔吐者。
  3.用于心下痞,結胸,梅核氣等。半夏半開散結,化痰消痞。治心下痞滿,濕熱阻滯者,配干姜、黃連、黃芩,以苦辛通降,開痞散結,如半夏瀉心湯;治痰熱結胸,配瓜蔞、黃連,如小陷的湯;治梅核氣,氣郁痰凝者,配紫蘇、厚樸、茯苓等,以行氣解郁,化痰散 結,如半夏厚樸湯。
  4.用于癭瘤疾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等。本品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瘺瘤痰核,配昆布、海藻、貝母等;治癰疽發背、無名腫毒、毒蛇咬傷,以生品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現代臨床還以本品生用研末局部外用治子宮頸糜爛有效,若以其氯仿提取物用之則更佳;又有以本品與天南星等量生用研末為丸服治 冠心病,對緩解心絞痛,改善心電圖均有一定療效;以本品配菖蒲研末吹鼻取嚏治室上性心動過速者;以及以生半夏配其他藥物治腫瘤 等。
【注意】
  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血證及燥痰者禁服,孕婦慎服。半夏使用不當可引起中毒,表現為口舌咽喉癢痛麻木,聲音嘶啞,言語不清,流涎,味覺消失,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出現喉頭痙攣,呼吸困難,四肢麻痹,血壓下降,肝腎功能損害等,最后可因 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1.《本草經集注》:“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2.《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
  3.《珍珠囊》:“與烏羊血、鱉甲、皂莢、雄黃相反。”
  4.《醫學啟源》:“渴則忌之。”
  5.《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6.《本草經疏》:“古人立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故凡一切吐血、衄血、咯血、齒齟、舌上出血、金瘡、產后失血過多、尿血、便血,腎水真陰不足發渴、中暑發渴;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內熱煩躁出汗諸證,皆所當禁者也。”
  7.《本草求真》:“肺病咳嗽,癆瘵吐痰,陰虛血少,痰因火動,孕婦并禁用。”
  8.《藥義明辨》:“凡病有干于陰氣之不足者,皆宜慎之,豈獨為血家、渴家、汗家之禁藥已哉!”
  9.《藥性集要便讀》:“生半夏有毒,誤服失音不語,多飲生姜汁即響矣。”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生半夏系毒品,應遵照《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加工、貯藏,應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一般宜制過用,制半夏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至于竹瀝半夏,藥性由溫變涼,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疚之證。外用適量。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塊莖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cm,黃白色,有多數須根。葉基出,第一年為單葉,心狀箭形至橢圓狀箭形,第二年后為三出復葉,小葉卵形或披針形,長5~10(17)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有短柄,側脈于近葉緣處聯合;葉柄長達 25cm,近基部內側有珠芽。佛焰苞長5~7cm,下部筒狀,長約2.5cm;肉穗花序下部雌花部分長約1cm,貼生于佛焰苞,雄花部分長約 5mm;附屬體長6~10cm,細柱狀;花藥2室,子房具短的花柱。漿果卵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分布子全國大部分地區。生于田野、溪邊、陰濕山坡、林下;有栽培。
【產地】
  主產于四川、湖北、河南、貴州、安徽;湖南、江蘇、浙江、江西、云南、山東等地亦產。銷各地,并有出口。
【栽培】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蔭;以濕潤肥沃的壤土為好,可在果樹或高稈作物下間作。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挖時,選取直徑5~10mm小塊莖,按行株距20cm×7~10cm,深3cm,穴栽或條栽,每穴1~2個;或砂藏至次年春季播種;或于夏秋間采收珠芽開溝播種。也可在3月上旬至4月初用種子條播,行距9~12cm,覆土約1.7cm,苗期應保持潮濕,5~6月各追肥一次。田間注意除草、灌溉、培土與 摘除花莖。5月后有天蛾幼蟲為害,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射。
【品種考證】
  半夏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新修本草》云:“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蜀本草》云:“苗一莖,莖端三葉,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用采則虛小,八月采實大。”《本草圖經》謂:“半夏,以并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端出三 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本草綱目》謂:“禮記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歷代本草所述形態及附圖的特 征,均與今天南星科半夏之原植物一致。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