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治胃口有熱,嘔吐,咳逆,虛煩不安 用人參一錢,半夏二錢,竹茹一團,姜七片。煎溫服。一方,加橘皮二錢。(《衛生易簡方》) 9.治妊娠嘔吐不止 干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干姜人參半夏丸) 10.治喜怒悲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惡心,并宜服之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樸三兩,紫蘇葉二兩。上(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易簡方》四七湯) 11 除積冷,暖元藏,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痃瘕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 半夏(湯浸七次,焙干,為細末)、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股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12.治痰厥 半夏八兩,防風四兩,甘草二兩。同為細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盞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衛生家寶方》省風湯) 13.治頭痛 半夏(湯洗七遍)、白僵蠶各半兩,全蝎一個。上同為細末,以綠豆粉調貼于太陽(穴)上,干即易之。(《葉氏錄驗方》抽風骨) 14 主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傷寒論》苦酒湯方) 15.治少陰病,咽中痛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傷寒論》半夏取及湯) 16.治痰結,咽喉不利,語言不出 半夏(洗)五錢,草烏一字(炒),桂一字(炙)。上同為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保命集》玉粉丸) 17.治目不瞑,不臥 以流水千里已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靈樞》半夏湯) 18.治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虛腫,亦消宿瘀 圓白半夏刮凈,捶扁,以生姜汁調和飛白面作軟餅,包掩半夏,慢火炙令色黃,去面,取半夏為末。上末,米糊丸綠豆大,日干。每三四十丸,溫熟水下。(《直指方》半夏丸) 19.治陰黃,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者必噦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一兩,人參二兩,葛根二兩。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以水一盞,入生姜(切)半分,煎取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濟總錄》半夏湯) 20.治產后暈絕 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納鼻中。 21 療奶發,諸癰疽發背及乳方 末半夏,雞子白和涂之;水磨傅,并良。(20~21方出自《肘后方》) 22.下乳方 半夏(炮)三粒。為末,酒調服,即有乳。(《魯府禁方》) 23.治蝎螫毒 用生半夏、白礬等分為末,以醋和,敷傷處。(《景岳全書》) 24.治不拘金石木器,及騾馬咬傷見血 生半夏、松香(或煮,或壓去油)等分。為末,敷上即封口止痛。(《愿體醫話良方》)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名醫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治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藥性論》: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有大毒。湯淋十遍去涎方盡,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味咸,辛。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開寶本草》: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本草圖經》: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 《本草衍義》: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曰:濕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姜壹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日便已。 《藥類法象》: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經痰厥頭痛,非此藥不能除也。 《藥性賦》:味苦、辛,生寒熟溫,有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氣,痰厥仍頭頭疼,非此莫能治。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輕,陽中陰也。生微寒,熟溫,有毒。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少陽經。 《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心》云: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云: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藥性論》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經》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