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治下疳瘡并臁瘡 蛤粉、臘茶、苦參、密陀僧。為末。河水洗凈,臘豬油調敷。(《外科理例》) 22.治陰汗 蛤粉、牡蠣粉等分。為細末。絹袋盛撲。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 《名醫別錄》:味咸,無毒,主治陰痿。 《藥性論》:臣。亦名紫薇。味咸,有小毒。能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治嗽逆上氣。主治項下瘤癭。 《日華子本草》:治嘔逆,陰痿,胃脅脹急,腰痛,五痔,婦人崩中帶下病。 《本草綱目》:清熱利濕,化痰飲,消積聚,除血痢,婦人血結胸,傷寒反汗搐搦,中風癱瘓。 《本草蒙筌》:利膀胱大小二腸,消水腫脹滿;降胸脅逆壅邪氣,定喘息咳痰。陰痿可堅,喉渴堪止。 《本草求真》:屬利水消腫止嗽之品,然總不類牡蠣功專收澀固脫解熱為事也。 【藥論】 論蛤殼清熱化痰利水之功 倪朱謨:“文蛤粉,止咳逆、消胸痹、化痰軟堅之藥也。吳養元曰:按成無已云,文蛤之咸,走腎以勝水氣。凡病水濕痰飲,膠結不化,致成中宮否膈,升降失調,滯于氣而為咳逆,滯于血而為胸痹者,以此咸寒潤下軟堅之物,如氣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又如仲景書論傷寒病在陽,當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或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出,彌更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以文蛤散主之。此藥生聚海端急流,搗研成散,用沸湯調服數錢,能分利水濕之邪壅遏陽道。昔仲景用之,為因寒郁熱,假此分利表間水氣故耳。則知此為清熱消飲之輕劑。且必于欲飲水,反不渴者用之,則知能泄偶郁之熱輕劑,而不能勝實結之熱矣。海蛤粉,化痰飲,下逆氣,定喘腫,消胸脅滿脹之藥也。《本草》專主積痰留飲。停滯經絡、臟腑胸臆之間,遏逆氣道不行,而為腫為喘為脹滿。為大小便不通。借此潤下之物,而治閉逆不通之證,則熱可清、痰可化、濕可利矣。病因熱邪痰結氣閉者宜之。”(《本草匯言》)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