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竹茹《青陽客棧》 【名稱】 竹茹 【英文】 Bamboo Shavings 【拉丁文】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異名】 竹皮(《金匱要略》),青竹茹(《藥性論》),淡竹皮茹(《別錄》),淡竹茹(《食療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竹子青(南藥《中草藥學》)。原植物①淡竹(《本草圖經(jīng)》)又名:水竹(《綱目》),甘竹(《群芳譜》),金竹花(《植物名匯》),毛金竹(《南林科技》),光苦竹、釣魚竹、白夾竹、如金竹、杜圓竹、斑真竹、荊竹、羅漢竹;②大頭典竹又名:大頭甜竹(《中國竹類植物志略》)。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微寒。歸脾、胃、膽經(jīng)。 【功效】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 【藥用】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Lodd. ex Lindl.)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t Rendle、青竿竹 Bambusa tuldoides Munro 、大頭典竹 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 pubescens P. F. Li [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 pubescens P. F. Li ; 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 (Munro)Keng f. var. pubescens (P. F. Li)Keng f.] 等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出的中間層。 【應用】 用于肺熱咳嗽,痰黃及病熱煩躁,驚悸。竹茹味甘微寒性潤,善清熱化痰而除煩。治痰熱壅肺,咯痰黃稠者,多用鮮品,與黃芩、瓜蔞、貝母等相配,以增強清肺化痰之功。煩躁驚悸屬熱者皆可投用,痰熱者最宜,虛熱者亦可,《千金要方》溫膽湯治痰熱上擾,膽胃不和,證見胸悶痰多,煩躁不眠,或驚悸不寧,或嘔吐呃逆者,即以竹茹配枳實、橘皮、半夏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治產(chǎn)后虛熱上沖,證見煩亂嘔逆者,可配生石膏、白薇、棗肉等藥,共奏清虛熱,和胃氣之功,方如《金匱要略》竹皮大丸;產(chǎn)后內(nèi)虛,煩熱短氣,可配人參、茯苓、甘草、黃芩等同用,以益氣補虛,清熱除須,方如《千金要方》甘竹茹湯。 用于胃熱嘔吐,妊娠惡阻。竹茹清熱降逆止嘔,為治熱性嘔逆之要藥。治胃熱氣逆嘔呃,常配黃芩、山梔子、生姜等藥,以增強清胃降逆止嘔之力,方如《延年秘錄》竹茹飲。若屬痰熱客胃,證見脘悶嘔吐,舌苔黃膩者,常配黃連、陳皮、半夏等藥,以清熱化痰,降逆止嘔,方如《溫熱經(jīng)緯》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胃虛有熱者,可配人參、陳皮、生姜等補虛清熱,降逆止嘔,方如《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竹茹清降力緩,兼能安胎,能治惡阻,胎動屬熱者。治懷胎蘊熱之惡阻嘔逆,常配枇杷葉、陳皮、半夏等藥,以清熱降逆止嘔。治胎動不安,單用即可,有清熱安胎之效,或與黃芩、苧麻根等藥合用,以增強藥力。 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竹茹清熱涼血而止血,且有消瘀之效,可治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等證屬血熱妄行者。但其力較緩,臨床多入復方,常與生地黃、白茅根、大薊、小薊等藥同用。 【注意】 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tài)】 1.淡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后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huán)及籜環(huán)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折,基部收縮;小枝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浮;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1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nèi)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shù)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針形,長約3mm;花藥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5mm,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通常栽植于庭園。分布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jié)上分枝較多;節(jié)間圓柱形,竿的節(jié)間和籜光滑無毛。 多生于平地、丘陵。分布于廣東、廣西。 3.大頭典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jié)上通常具毛環(huán),節(jié)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籜片基部較狹;籜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nèi)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筍期6~7月。 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廣東、海南及廣西。 【產(chǎn)地】 分布長江流域。 【品種考證】 出張仲景《金匱要略》載有橘皮竹茹湯和竹皮大丸,是竹茹入藥的最早記載。《本草圖經(jīng)》云:“(竹堇)竹、淡竹、苦竹,《本綸》并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別。謹按《竹譜》……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節(jié)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yī)家只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小異也。”《綱目》載有淡竹茹、苦竹茹、筀竹茹。《本草蒙筌》謂:“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黃皮。”綜上所述,古代竹茹來源于多種竹類竿的中間層,與今一致。 【商品規(guī)格】 此外,①慈竹 Bambusa omeiensis Chia et H. L. Fung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②剛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分布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以南。③毛竹 P. pubescens Mazel et H. de Lehaie 分布于陜西、河南及長江流域各地,其莖竿去外皮刮出的中間層均在產(chǎn)地作竹茹使用。 【化學成分】 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糖類,尚含澀味質等。 【采收加工】 砍取莖稈,刮去外層皮,然后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晾干。 【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 2.切制:除去雜質切揉成小團,將竹茹中的碎末,過粗籮,收集粗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