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黃藥子《青陽客棧》 【名稱】 黃藥子 【拉丁文】 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異名】 黃藥(《劉涓子鬼遺方》),黃藥根(《開寶本草》),苦藥子(《圣濟總錄》),山慈姑、金線吊蝦蟆(《植物名實圖考》),紅藥子(《四川中藥志》),黃獨根(《江西草藥》),苦卡拉、蓑衣包、黃狗頭(《滇南本草》整理本),苦茅薯(《云南藥用植物名錄》),零余子、黃狗子(《全國中草藥匯編》),猴姜七、毛卵砣(《萬縣中草藥》),金線吊葫蘆(江西),金線吊蛋、黃金山藥、薯瓜乳藤(廣東、廣西),鐵秤砣(浙江),狗嗽、土芋(福建)。原植物黃獨又名:零余薯(《廣州植物志》),雷公薯(《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小毒。歸肺、肝經。 【功效】 散結消癭,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藥用】 為薯蕷科植物黃獨 Dioscorea bulbifera L. 的塊莖。 【應用】 用于癭瘤。黃藥子有良好的軟堅散結消癭作用,可單用,如《斗門方》治項下氣癭,即單用黃藥子浸酒服。亦常與海藻等藥配伍,以增強軟堅散結作用,如《證治準繩》海藥散。現代臨床亦用于治療缺碘性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以及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 用于喉痹,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及毒蛇咬傷等。黃藥子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之效,治療熱毒偏盛之喉痹咽喉腫痛,可單用黃藥根水研汁含;亦可配伍白僵蠶、苦參、山豆根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治諸瘡毒,蛇咬傷,除外用,亦可配合清熱解毒藥內服。治瘡毒,可配伍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等;治蛇毒,可與半枝蓮、蚤休、萬年青等同用。現臨床用治消化道等癌癥,可配合其他解毒抗癌藥用。 用于吐血,衄血,咯血。黃藥子又有涼血止血之功效。可單用,如《圣惠方》治吐血不止,即單用黃藥子一兩,水煎服。亦可配伍蒲黃、茜草、仙鶴草等藥用,以加強止血作用。 此外,黃藥子尚有清肺止咳作用,用于百日咳、肺熱咳喘等癥,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止咳平喘藥同用以增強療效。 【注意】 內服劑量不宜過大。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形態】 纏繞本質藤本。塊莖卵圓形至長圓形,近于上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數細長須根。莖圓柱形;左旋。無毛。單葉互生;葉柄較葉片稍短;葉片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5~16(~26)cm,寬2~14(~26)cm,先端見狀漸尖,邊緣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葉腋內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圓形珠芽(零余子),是徑1~3cm,外有圓形斑點。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個叢生于葉腋,有時基部論序延長排列成圓錐狀;雄花單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針形,新鮮時紫色;雄蕊6,著生于花被基部,花絲與花藥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至數個叢生葉腋,長20~50cm,退化雄蕊6。長僅為花被片的1/4。蕨果反折下垂;三棱狀長圓形,長1.5~3cm,寬0.5~1.5m,兩端圓形;成熟時淡黃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點;種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的兩者生于每室中軸的頂端,種翅栗褐色;向種子上延伸,呈長圓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緣。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產地】 主產于湖北、湖南、江蘇等地;河南、山東、浙江、安徽、福建、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亦產。銷全國。 【品種考證】 《千金·月令》載有“萬州黃藥子”,用以療癭疾。《開寶本草》載有“黃藥根”。《滇南本草》首見“黃藥子”之名,但無形態描述。《綱目》所載肉色頗似羊蹄根的黃藥子,系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本草原始》對黃藥子特征記載頗詳,云:“黃藥子,皮紫黑色,多須,每須處有白眼,肉色黃。”并有附圖,均與本品形態一致。此外,《植物名實圖考》在“山慈姑”條下云:“江西、湖南皆有之,非花葉不相見者。蔓生綠莖,葉如峨眉豆葉而圓大,深紋多皺。根大如拳,黑褐色,四周有白須長寸余,蓬茸如蝟。”所述特征也與本品一致。《植物名實國考》所收“黃藥子”條,附圖(-)與毛茛科植物錐花威靈仙 Clematis terniflora DC. 相似;附圖(二)(三)是蓼科植物虎杖,均非本品。 【采收加工】 黃藥子栽種2~3年后在冬季采挖,把塊莖徑粗在30cm以上的加工作藥,其余的可繼續栽培1年。洗去泥土,剪去須根后,橫切成厚1cm的片,曬或炕干,或鮮用。 【炮制】 《圣惠方》:“搗細羅為散。”《博濟方》:“為末。”《斗門方》:“黃藥子一斤,浸洗凈,酒一斗浸之。”《本草蒙筌》:“生搗取汁。”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小塊或厚片,干燥。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附方】 1.治癭氣 ①黃藥子一斤。浸洗凈,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盞,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門方》)②海藻(酒洗)一兩,黃藥子二兩(萬州者佳)。上為末,置掌中時時以舌舐之,以津咽下,治三分之二止藥。先須斷厚味,戒酒色。(《證治準繩》海藥散) 2.治纏喉風,頤頜腫及胸膈有痰,湯水不下者 黃藥子一兩。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下。吐出頑痰。(《扁鵲心書》黃藥子散) 3.治熱毒,毒氣攻咽喉腫痛 黃藥一兩,地龍一兩(微炙),馬牙消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以蜜水調下一錢。(《圣惠方》) 4.治小兒咽喉腫痛 苦藥子、白僵蠶各等分。上二味,搗為細散,每服半錢匕,白礬水調卜,量兒大小加減。(《圣濟總錄》苦藥子散) 5.治舌腫及重舌 黃藥、甘草(炙,銼)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圣濟總錄》黃藥湯) 6.治發背瘡口內滿難合 黃藥(去粗皮,炒)三兩,白芷、白芨、雞內金各五錢。上四味為末,用新水調,敷周圍四畔。(《劉涓子鬼遺方》勝金散) 7.治發背癰疽膿盡,四面皮粘,恐再有膿毒攻起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赤小豆一合。上三味為末,水調敷。(《劉涓子鬼遺方》逼毒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