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炒益智仁、鹽益智仁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傷寒陰盛,心腹痞滿,嘔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絞痛 川烏(炮,去皮、臍)四兩,益智(去皮)二兩,干姜(炮)半兩,青皮(去白)三兩。上件為散。每服三錢,水二盞,入鹽一捻,生姜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局方》益智散) 2.治腹脹忽瀉,日夜不止,諸藥不效,此氣脫也 益智子仁二兩。濃煎飲之。(《世醫得效方》) 3.治夢泄 益智仁二兩(用鹽二兩炒,去鹽),烏藥二兩。上為末。用山藥一兩為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臨臥鹽湯下,以朱砂為衣。(《世醫得效方》三仙丸) 4.治脬氣虛寒,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小兒尤效 烏藥、益智仁等分。上為末,酒煮山藥末為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酒或米飲下。(《婦人良方》縮泉丸,即《魏氏家藏方》固真丸) 5.治妊娠遺尿不禁 益智仁、白薇、白芍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加鹽三分,滾白湯調下。(《丹臺玉案》) 6.治小兒遺尿,亦治白濁 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湯調下。(《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益智仁散) 7.治小便赤濁 益智仁、茯神各二兩,遠志、甘草(水煮)各半斤。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湯下五十丸。(《綱目》) 8.治婦人崩中 益智子,炒研細,米飲入鹽服一錢。(《經效產寶》) 9.治胎漏下血 益智仁半兩、縮砂仁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湯下,日二服。(胡氏《濟陰方》) 10.治疝痛,連小腹攣搐,叫呼不已 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三錢,烏頭(炮,去皮)、生姜各半兩,青皮(去白)二錢。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二盞,入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濟生方》益智仁散) 【參考文獻】 《本草拾遺》:止嘔噦。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遺精虛漏,小便馀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有奇驗。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 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氣,治多唾。當于補中藥內兼用之,不可多服。 《湯液本草》:氣熱,味大辛。辛溫,無毒。 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陰經,足少陰經,本是脾經藥。 《象》云: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氣,治多唾,當于補中藥內兼用之,勿多服。 《本草》云:主遺精虛漏,小便遺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之,入鹽同煎服,有神效。 《液》云: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陰,足少陰,本是脾藥。在集香丸則入肺,在四君子湯則入脾,在大鳳髓丹則入腎。脾、肺、腎,互有子母相關。 《本草發揮》:潔古云:氣熱味辛,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治人多唾。當于補中藥內兼用之,不可多服。 《本草綱目》:益智大辛,行陽退陰之藥也,三焦、命門氣弱者宜之。《直指方》云:心者脾之母,進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當使心藥入脾胃藥中,庶幾相得。故古人進食藥中,多用益智,上中益火也。洪邁《夷堅志》:秀川進士陸迎,忽得吐血不止,氣蹶驚顫,狂躁直視,至深夜欲投戶而出。如是兩夕,遍用方藥弗廖。夜夢觀音授一方,命但服一料,永除病根。夢覺記之,如方治藥,其病果愈。其方用益智仁一兩,生朱砂二錢,青橘皮五錢,麝香一錢,碾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燈心湯下。 冷氣腹痛,及心氣不足,夢泄赤濁,熱傷心系,吐血血崩諸證。 《本草經疏》:益智子仁,得火土金之氣,故其味辛,其氣溫,其性無毒。入足太陰,足少陰經。惟辛故所以散結,惟溫故所以通行,其氣芳香,故主入脾。其稟火土與金,故燥而收斂,以其斂攝,故治遺精虛漏,及小便余瀝。此皆腎氣不固之證也。腎主納氣,虛則不能納矣。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統,虛則氣虛,二臟失職,是腎不能納,脾不能攝,故主氣逆上浮,涎穢下行。宜東垣用以治客寒犯胃,和中益氣,及人多唾。王好古謂益智本脾家藥,主君相二火。故用以益脾胃,理元氣,補腎虛滑瀝。劉河間又謂益智辛熱,能開發郁結,使氣宣通。皆以其香可入脾開郁,辛能散結,復能潤下,于開通結滯之中,復有收斂之義故也。 簡誤:益智乃脾腎二經之藥,其用專在脾,所以亦能入腎者,辛以潤之之故也。然其氣芳香,性本溫熱,證屬燥熱,病人有火者,皆當忌之。故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虛;小便余瀝由于水涸精虧內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泄瀉由于溫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氣溫。無毒。主君相二火,入脾肺腎經。在四君子則入脾,在集香丸則入肺,在鳳髓膏則入腎。二經而互用者,蓋有子母相關意焉。和中氣及脾胃寒邪,禁遺精并小便遺溺。止嘔噦而攝涎唾,調諸氣以安三焦。更治夜多小便,入鹽煎服立效。 《本草乘雅》:五藏有七神,脾土舍其兩,曰意與智。意者,脾土之體;智者,脾土之用。益智子,益脾智之土用,因名益智耳。顧莖發中央,綴子十粒,具土體之位育,土用之成數,昭然可徵矣。尚書土爰稼穡。緣土以生物為用,而爰生稼穡。最得土氣之真,即拈以徵土體之脂瘠淳暴,寒暖優劣之為性也。是知益智,既益土用之智,應與上中晚禾,互為豐兇者以此。其為樂以治水,亦有故焉。蓋水體潤濕,水用動流,所賴挾持,不致逍濫者,維土體用,用作提防,提防疏泄,則為漏為瀝,為遺為滑,甚則為崩為潰,為泛為濫矣。味辛氣溫,功齊火熱者,脾以陽為用也。于是上中下焦,亦得藉之以驗豐兇。 《藥性解》:益智,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腎三經。主遺精虛漏、小便余瀝,益氣安神,和中止嘔。 按:益智辛溫,善逐脾胃之寒邪,而土得所勝,則腎水無凌克之虞矣,遺精諸證,吾知免矣。 《藥鑒》:氣熱,味大辛。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陰經、足少陰經。本是脾經藥也,故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氣。又治多唾,當于補藥中兼用之,不可多服。在集香丸則入肺,在四君子湯則入脾,在鳳髓丹則入腎,蓋脾肺腎互有子母相關之義也。惟其溫也,能治虛漏,遺精遺瀝。益氣安神,又安三焦。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之,入鹽煎湯,服有神效。兼以女貞實、川萆更妙,乃補不足之劑也。惟其辛也,能調諸氣。能散諸郁,能止諸疼。群烏藥、木香甚捷,又為辛散之劑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