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是紅燒,加了席子是鐵板燒,下床后是清蒸,出門去是燒烤,回來路上被生煎……”這是網友近日對于高溫天氣的描述。隨著7月13日正式“入伏”,很多人都發愁炎熱的夏季怎么才能安然度過。那么,在專家眼里,“三伏天”怎么過才更健康呢? 1關鍵詞 空調 驟冷驟熱最易惹病 有人稱現在的三伏天就是燒烤模式,戲稱自己和烤肉之間只差一撮孜然,于是更多的人避免自己成為“烤肉”,干脆徹底躲進空調房。專家指出,從熱到涼或者從涼到熱,都需要給身體一個緩沖期,驟冷驟熱最易生病。 夏天人們往往從炎熱的室外進入空調室,這時呼吸道受刺激易發生痙攣,引起咳嗽、流涕、發燒。而且,從炎熱的戶外走到冷氣大開的室內,因為出汗時汗孔、毛細血管都處于張開狀態,突然遇冷時急劇收縮,很容易感冒、中暑。反之,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毛孔處于收縮狀態,突然來到悶熱的房間或戶外,毛孔不能及時打開,也容易生病。 從戶外回到空調房時,最好將空調先調到較高的溫度而后逐漸調低,讓身體慢慢適應,空調溫度最好跟外面溫度相差別超過8℃。不要在大汗淋漓時立即進入溫度很低的空調房,有汗時要進入空調房先換掉濕衣、擦干汗水。使用空調時,出門前半個小時就應關閉空調并開窗通風,以適應室內外溫度變化。 此外,空調溫度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有的男性覺得剛剛好的溫度,不少女性卻被凍得直起雞皮疙瘩。專家指出,空調最好根據體質調溫,老年人、體質虛弱者、嬰幼兒,最好將室溫控制在28℃左右。 就算是體質較好的男子,也不能為了圖“涼快”,把空調溫度開得很低。如果冷氣正好對著后背或頸部吹,則會導致頸椎病。尤其在睡眠狀態下,人體各個系統機能暫時下降,如果在空調溫度過低或直接吹電風扇入睡,就很容易發病。因此,如果在辦公室里座位距離空調近,不妨給脖子搭個絲巾,減少頸背部受寒。 為了睡覺時涼爽又不著涼,不少人蓋著被子吹空調。專家指出,這樣其實更易患上空調病,并使呼吸道受到損傷。使用空調時室內空氣幾乎與外界隔絕,室內氧氣消耗得不到補充,人在這樣的環境待時間長了會導致人體器官不能夠正常工作,而睡覺時人的新陳代謝放慢,更易被病菌侵襲。而且,蓋被子只能防凍不能防病,冷空氣從呼吸道進入人體,加上室內空氣不流通,睡醒后輕則口鼻發干、頭痛,重則打噴嚏、流鼻涕,甚至會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因此,與其蓋上被子吹空調,不如打開窗讓空氣自然流通。 此外,開空調前先開窗通風10分鐘,使新鮮空氣進入室內。開空調時間不要過長,要經常開窗換氣。每隔一兩個小時最好離開空調房間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喝些開水。 2關鍵詞 冷飲 三伏不食“冰”過于絕對 在入伏的第一天里,很多人在悶熱難耐中驚訝地得知今年三伏天竟比往年多10天,正想說喝個冰鎮飲料壓壓驚,隨后他們又被朋友圈里流傳的一條消息徹底擊倒了:“三伏天的40天里,不要喝冰鎮類的飲料和冰棍,不然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要堅持在伏天喝熱水,這樣會把體內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 三伏天里你真的能做到不吃一片冰西瓜、不喝任何冰飲、不吃一根冰棒?這種說法真的有道理嗎? 專家指出,這條朋友圈的消息類似偽命題。冬為陰、夏為陽,夏季三伏天,是自然界和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中醫養生的一條原則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夏季該熱就熱。在機體陽氣最旺時,一味用寒涼之品(冷飲、空調)加以抵抗,勢必會耗傷人體陽氣,損害機體的脾胃功能。 但專家指出,現在一些養生帖總是用一些很絕對的觀點來吸引眼球,其實也是一種養生誤區。夏季里溫度高,人體熱得受不了,此時喝一點冰鎮的飲料或吃一點冰鎮的西瓜或冰棍,既可以解暑,同時又讓人覺得舒服,這樣做也未嘗不可,關鍵的是不能太過貪涼,如果恨不得一口氣吃幾根冰棍、頓頓都喝零攝氏度左右的冷飲,那當然對身體有害無益了。 此外,還有種觀點認為伏天要堅持喝熱水,這樣才能把體內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不然冬天就會手腳冰涼。 對此,專家也指出,喝熱水這事關鍵在于體質。如果本身是寒性體質的人,這種人在夏天大家都覺得很熱時,他都覺得需要穿件長袖才暖和,那么,他在夏季里喝點熱水會感覺更舒服。但如果本身是熱性體質,夏季已經動不動就一身汗了,此時非要他喝熱水,無疑是受罪了。 3關鍵詞 飲食 夏天需注意補充營養素 盛夏里,人們總為吃什么而發愁。一方面,天氣炎熱,人體因體溫調節、代謝以及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導致營養消耗增加,出汗又流失了不少水和營養素,加上夏天人們食欲減退,也限制了營養的吸收。因此,很多人夏天渾身乏力,食欲不振。 專家建議,夏季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素:首先要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其中優質蛋白質應占一半以上。含優質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包括瘦肉、魚、蛋、牛奶、黃豆及豆制品等; 其次要多吃含鉀、鈣、鎂、鐵等豐富的食物。缺鉀是引起中暑的原因之一,因此膳食中應多搭配一些含鉀豐富的食品,如蔬菜和水果、豆類等。綠色蔬菜、堅果、粗糧含有豐富的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都含有豐富的鈣。動物肝臟、瘦肉、動物血是鐵的良好來源,含量豐富吸收好。動物性食物含鋅豐富且吸收率高,如牡蠣、瘦肉、動物內臟等。 還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按出汗量多少飲水。另外,不能等口渴才喝水,要定時喝水,少量多次。可選用白開水、茶水、檸檬水、綠豆湯等。如果出汗較多,應補充鹽分,可選擇一些運動功能飲料,或者在白開水和茶水中適量加點鹽(0.1%含鹽量)。除此之外,每餐可做點菜湯、魚湯、雞湯等補充水分。 專家建議,不論是在“燒烤天”還是桑拿天,最好多吃一些清熱祛濕的食品,如冬瓜、黃瓜、苦瓜、芹菜等,黃瓜生吃效果最好,如果是體熱,苦瓜是最好的選擇。另外,把冬瓜籽炒著吃可以祛濕;把西瓜皮洗凈炒菜吃可以清熱。除了應季蔬菜,夏季高產的野菜也有消暑作用,如馬齒莧等。 此外,夏天還可適當多吃“酸”味食物,既可預防流汗過多耗氣傷陰,又能健胃消食。說起酸味食物,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醋。食用醋的方法很多,既可以沾著吃,也可以在平時做菜時放點醋。夏季是胃腸疾病的高發季節,醋酸可殺菌消毒,因此加一些醋還可以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此外,酸味食物還包括很多水果,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多食可預防流汗過多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 4關鍵詞 防中暑 桑拿天更要開窗通風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此時最易發生的疾病就是中暑。據專家介紹,“三伏天”里,戶外作業人員、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慢性疾病患者等五類人群是中暑的高危人群。除了高溫暴曬的室外,悶熱潮濕、通風不暢的室內也是中暑的多發之地,要提高警惕,注意做好預防措施。 很多人以為,只有在高溫暴曬的環境下才會中暑,實則不然,中暑不僅和氣溫有關,還與濕度、勞動強度、體質強弱、營養狀況等多種因素都有關系。有時候在氣溫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如果濕度太高或通風不良的環境里,人同樣也可能發生中暑。 還有人認為,既然在室外高溫暴曬容易中暑,那么待在室內避暑應該就安全了。實際上,中暑并非只有在高溫的室外發生,在潮濕悶熱、密閉通風差的室內一樣會發生。有研究顯示,當環境溫度達到32℃以上、空氣濕度40%以上時,人就容易中暑。因此如室內通風透氣不足,濕度太大,人體汗液不能及時蒸發出去,同樣也會中暑。 因此專家提醒,身體抵抗力相對較弱的人群,如嬰幼兒、老人、孕婦等,在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這一陽光強烈、氣溫較高的時段要盡量避免暴露在陽光里。最好在早晚氣溫相對較低時出門,并盡量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活動。 酷暑里人們喜歡貪涼,喝冷飲吹空調。專家提醒,夏天尤其要注意房間通風,尤其在濕度比較大的桑拿天氣里更要注意開窗通風,讓濕氣散發出去。 一旦發生中暑,應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休息,如走廊、樹陰下。讓病人仰臥,解開衣扣,脫去或松開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干衣服,同時開電扇或開空調,以盡快散熱。盡快冷卻體溫,降至38℃以下。具體做法可用涼濕毛巾冷敷頭部、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用溫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鐘。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可飲服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還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氣水。如果中暑者癥狀比較嚴重,如出現虛脫、昏迷,需撥打120或999急救電話,或及時把中暑者送醫院治療。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