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了解到廣州有一批志愿團隊正在幫助進行健康服務管理的外籍人士送餐一事后,我給我的美國朋友Matt發去了信息。Matt是一個在中國生活了13年的美國人,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在中國開一家連鎖比薩店,而他的夢想便是在廣州生根發芽。我詢問他,正在進行健康服務管理的人們需要哪些幫助,以及他是否有認識的志愿團隊,隨后Matt告訴我,近期他正在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外籍人士提供午餐,并告知了我志愿者周紀元(化名)的聯系方式,于是4月15日,我加入了周紀元所在的幫助外籍人士的“電話分隊”和“送餐分隊”,成為一名“客服”以及“送餐小妹”。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中外志愿者攜手“管飯” 這是一支民間自發組成的志愿者團隊,發起人是一位生活在廣州多年的美國女孩Kyle,為解決部分進行健康服務管理的外籍人士所面臨的吃飯問題,她和朋友們一同捐款,并聯系餐廳以便提供餐食。這些餐食每天由周紀元和其他的幾名中外志愿者送往指定的酒店,團隊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志愿者。 周紀元是一名在美國紐約讀書的中國留學生,他是廣州本地人,也是團隊中的“主心骨”。原本按照計劃,今年即將畢業的他應該正在美國實習,但由于疫情,如今他留在了廣州。 周紀元告訴我,從4月10日起到4月14日,他一直在與其他志愿者們進行酒店信息整理,主要是幫忙給正在進行健康服務管理的外國人所在酒店打電話確認信息,詢問酒店是否為會為他們提供食物和瓶裝飲用水、是否需要送餐及送餐時間等,以便雙方進行良好的溝通。截至目前,他們總共統計出50~60個需要訂餐的外籍人士名單,每天名單也會有變動。 每天,周紀元所做的工作便是聯系酒店、聯系需要送餐的外籍人士、更新當天供餐名單以及設計次日的供餐路線等。周紀元說,他已經連續四天沒有好好休息了。 與此同時,團隊里的外國志愿者們也在努力聯系餐廳。Kyle告訴我,她非常感謝那些中國志愿者,在疫情之下,他們愿意力所能及地為外國友人提供幫助,他們都是英雄。 協助酒店做好送餐服務 由于之前有當志愿者的經歷,周紀元交給我的工作很快“上手”了。當天,周紀元給了我一個名單,上面有部分正在進行健康服務管理的外籍人士的相關信息。每天出發前,前往指定酒店送餐的志愿者們也會互相多次提醒,應做足個人防護。 4月14日及15日,我曾致電給四家有外籍人士進行健康服務管理的酒店了解情況,其中有一家酒店會提供免費早餐及飲用水,午餐及晚餐則通過全員內部訂購的方式進行,該酒店內還設立了英文熱線以便與外籍住客溝通;其余三家酒店由于不具備制作餐食的條件或住客用餐習慣不同,因此酒店里所有外籍人員都只能自行網絡訂餐,或由酒店工作人員代買。 其中一家酒店的經理告訴我,由于外籍人士中大部分人都不會使用外賣軟件訂餐,所以他們當中希望由志愿者們送餐的人不在少數。此外,由于飲食習慣不同,外籍人士對礦泉水的需求也很大。因此目前我們這支志愿團隊在資金允許的條件下,每天除了為外籍人士提供午餐之外,也會盡可能提供一定量的礦泉水。 志愿者兵分四路跨區送餐 4月16日,是周紀元第四天為外籍人士送餐,也是我作為志愿者第一次送餐。路線早在前一天便由周紀元規劃好了,5名志愿者,一共分4條線路,涵蓋了越秀區、白云區、海珠區、荔灣區、花都區甚至佛山南海區的20多家酒店。其中我和另一位志愿者負責為越秀區和白云區的5家酒店里的外籍人士送餐。 早上10點,志愿者們會合在美國友人Matt的餐廳內,將他剛剛做好的雞肉面以及飲料打包好,并貼上每一個酒店房間的標簽,隨后大家兵分四路出發。 凱越賓館(溫泉新街店)位于一條河道旁,這是一家經濟型酒店。里面住著大概十來個進行健康服務管理外籍人士。酒店內的店員叫小張。 “你好,這是給xxx房和xxx房的兩份午餐。”我將餐盒放下。 小張告訴我,他會一點英文,因此可以與客人們溝通。而凱越賓館的客人們大多都是選擇自己訂餐,并由他拿去房間門口。小張他還告訴我,前天,酒店內有一個外籍友人確診,很快被送往了醫院。“或許其他外籍人士也會有擔憂,如果志愿者能為他們提供心理壓力疏導,我想他們會很樂意。” 隨后小張加了我的微信,并發給了我其中一個酒店客人的聯系方式與姓名、房間號。“另一個客人說他接下來暫時不用麻煩志愿者,并非常謝謝你們。”我趕緊將信息傳回志愿團隊的負責人,以便他們更新次日的送餐名單。 第二個送餐點距離第一個送餐點有十多公里的路程。盡管平時會做一些運動,但長時間拎著8份外賣,還是讓我的肌肉有些酸脹。在志愿者工作群里,大家會實時更新自己的位置和送餐情況,再加上下一家送餐的酒店設有指定的送餐時間,因此我只得繼續趕路。 經過了30分鐘,我到達第二個送餐點文星酒店(均禾店)。文星酒店的防控工作做得非常嚴格,從距離酒店門口約100米處便設置了圍欄,我到達時,見到有一位外賣小哥也正在門口等送餐。 過來向我們接收餐食的是街道的工作人員,看到我的裝扮,他一眼便猜到我是志愿者,非常認可和配合我們的工作,這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在這家酒店里進行健康服務管理的外籍人士在飲食方面普遍都還吃得不錯,甚至還有人會點火鍋外賣,“可能吃得比我還好。”他笑著說。 “志愿者齊心才好辦事情” 等送完兩個酒店的午餐,我摘下手套進行全身消毒,直到下午1點半才吃午飯,整個送餐的準備和執行過程,共耗時3個半小時。 吃完午飯,我和周紀元會合,他也告訴了我關于志愿團隊在送餐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情況:由于志愿者人手不算特別充足,如果碰到有志愿者臨時來不了,當天的路線便需要重新規劃;有的外國志愿者不會講中文,因此他們在與酒店及司機交接的過程中也可能費時較多;訂餐的酒店過于分散,碰上有些地理位置偏遠的酒店只有一人訂餐時,在時間上也會給志愿者造成壓力……“因此我們也在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周紀元說,但他也相信,志愿者們是可以持續發揮力量的。 “我覺得面對疫情,所有人都應當學著去適應當下的情形,對于志愿者來說,大家只有齊心才好辦事情。”周紀元說。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