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時,正值上海市新一輪醫改方案剛剛公布不久。從2008年擔任副市長,沈曉明經歷了新一輪醫改的頭3年。作為一位從醫療衛生行業成長起來的副市長,沈曉明對醫療衛生體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著切身感受,對于上海啟動新一輪醫改,也有著自己的解讀。 讓“下沉”成為一種機制 記者:瀏覽這次上海醫改的整體方案,讓人感覺有一條主線非常突出,那就是重構診療秩序。為什么會選擇這一點為突破口? 沈曉明:在上海,看病難主要表現為在三級醫院掛專家號難,同時,在二級以下醫院和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的患者卻門可羅雀。所以,如何把三級醫院的病人搬到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是這次醫改要重點做的工作。我們認為,醫療聯合體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設想到2015年前后,上海市的600家醫療機構組成12個~15個區域性的醫療聯合體。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第一,聯合體和聯合體之間形成了競爭,技術好、服務好的,就會有更多的市民選擇,有更多的醫保選擇。第二,能夠有效地鼓勵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形成聯合體之后,一級、二級、三級醫院都是一家人了,疾病越在下級醫院解決越省錢,三級醫院就會把疾病診治的防線前移到一級醫院,下沉就有了一種機制。第三,預防第一能夠真正得到落實。現在三級醫院多關注醫療,有了這個機制后,三級醫院就會投入精力搞預防,配合總額預付的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如果與聯合體簽約的市民不生病,那么省下來的醫保資金就是醫院的了。 三級醫院普通門診都要關掉 記者:在聯合體內部,利益分配機制是怎樣設計的? 沈曉明:建立聯合體之后,三級醫院院長做聯合體的總監,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統一,錢也是統一管,所以這些醫院絕對是利益共同體。在聯合體內不管病人是上轉還是下轉,“肥水”都沒有外流。我們有一個設想,聯合體形成后,三級醫院的普通門診統統都要關掉,都放到二級醫院和社區去,三級醫院只保留專科門診。三級醫院醫生除每個禮拜要到二級醫院和社區看幾次門診外,都在病房和做研究。這樣的話,三級醫院可以抽出時間來解決疑難危重疾病,醫生的資源能夠得以最大化利用,三級醫院的質量才會提高。 提高公立醫院運行效率 記者:在公立醫院改革方面,上海似乎特別重視提高醫療機構的運行效率,這是為什么? 沈曉明:目前,公立醫院經濟運行效率是不高的。我們改革的核心有兩條:一是,鼓勵三級醫院申請參與醫保預付制度改革,醫保辦在年初核定并預付當年醫保額度,在核定的醫保額度內,結余部分醫院可以留存。二是,如果超出額度,醫院與醫保共同分擔,分擔的比例比前幾年有所調整。從今年開始,如果超支,醫院承擔的比例從原來的20%上升到40%。(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此外,物價部門每年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進一步降低大型醫療檢查和臨床檢驗的價格,進一步提高技術勞務價格,增加醫院收入的含金量。這樣,就有可能在醫院總收入不增加的情況下,使節余留存有所增加。 醫改成果要可持續 記者:作為參與整個上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決策者之一,您對醫改有什么感受? 沈曉明:最大的體會有兩點:一是,醫改一定要因地制宜。上海的情況和全國的情況很不一樣。比如,現在為了釋放需求,很多省、市都是提高百姓的就診次數。但上海老百姓看病已經太多了,全國老百姓現在看病4.11次/年,上海城保參保市民11次/年,遠遠高于美國,已經有過度使用醫療資源的跡象。我們不能再釋放這種需求了。 再舉個例子,全國醫改都要減少自付比例。但現在上海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自付比例只有22%。世界公認,當這一數據低于22%的時候,會出現醫療資源的濫用和浪費,所以上海不能再通過降低自付比例讓市民感受醫改成果了。 二是,上海醫改一定要在可持續發展上下功夫。國家的要求是“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9個字,上海自己又加了“打基礎、管長遠、可持續”9個字。另外,上海還在“四梁八柱”的下面加了5項基礎性工作——5+3+1郊區三級醫院建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基于市民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化工程;區域性醫療聯合體;家庭醫生制度。用這5層“地基”使“四梁八柱”更加穩固。 我們做的這5件事,沒有一件事是能夠在本屆政府產生效益的。可能在上海市本屆政府屆滿的時候,上海的醫改效果只是平平,但上海今天做的事情,對5年、10年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做這些工作,醫療衛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是沒有保證的。醫改是需要幾屆政府來做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做一點長線的、打基礎的、管長遠的事情。這也是此次上海醫改的重要指導思想。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