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花卷、烙餅、發糕……這些通常在家“懶”得做的主食,老百姓更愿意從外面購買。而且,多吃粗糧、蔬菜有益健康,人們對玉米面、蔬菜味的主食更青睞。一項調查顯示,56%的城市居民喜歡從超市購買主食。然而,4月11日,上海曝出的“染色饅頭”風波,卻讓各大超市、賣場中的主食廚房遭遇了一場“誠信危機”。超市里的饅頭也有安全隱患嗎?超市里的主食廚房還有沒有其他問題?本報特別連線營養、烹飪方面的專家,為大家做具體指導。 上海等地曝出“染色”饅頭 4月11日晚,央視《消費主張》欄目記者曝光了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饅頭生產過程:兩袋50公斤的白面,一小碗兒玉米面,用一種叫做檸檬黃的著色劑將白面染成黃色,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加入防腐劑防止發霉……一系列工序后,一個個漂亮的淡黃色“玉米饅頭”就這樣出爐了。隨后,“染色”饅頭陸續進入上海華聯、聯華、迪亞天天等30多家超市。據了解,這樣的饅頭,每天要生產3萬個。 商家不僅在原料上作假,還給出廠日期“做手腳”。央視記者暗訪發現,工人會給過期或即將到期的饅頭貼上新標簽,明明是3月28日生產的饅頭,標注的生產日期竟然全部是3月30日。工人表示,這是公司的規矩,標簽上的生產日期按照進超市的時間標注。經過幾天觀察,記者還發現,每天下午都會有一些臨近或過了保質期的饅頭被運回公司,送到加工車間,再次回爐被加工成新的饅頭。 事件被曝光后,該公司已被責令停產整頓,5名企業責任人也被刑事拘留。隨后,北京、廣州、杭州等地也開展了排查,結果發現,諸如此類的“黑心饅頭”也出現在廣州等地的多家超市中,廣西南寧發現將過期饅頭油炸后繼續銷售的現象,西安一些超市的雜糧饅頭甚至集體“失蹤”。 4月13、14日,《生命時報》記者走訪了北京華聯、物美、京客隆、美廉美等五家大型連鎖超市的主食廚房,采訪工作人員后得知,“染色”饅頭事件讓很多消費者對超市主食的安全有了顧慮,前來購買的人明顯比以前少了。在北京朝陽區某京客隆超市,一位60多歲的邱大媽告訴記者:“平時我常去超市買主食,最近可不敢了,誰知道哪個饅頭被染了色,還是自己做更放心。”但也有一些人表示:“相比街邊的主食店,超市的還是相對安全些。” 超市主食四種隱患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京城多家超市的主食廚房均為出租攤位制,采取“引廠進店”的形式,F如今,主食廚房的規模越來越大,幾乎每家大型超市都有。一位主食廚房負責人透露,超市主食廚房銷售紅火,每天的營業額甚至能達到近1萬元。可當人們越來越依賴它時,主食廚房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首先,添加劑使用不規范。過去饅頭、花卷自己蒸,黑點、硬點都沒關系,現在換成在外面買,如果連兩天的保質期都沒有,怎么賣?所以,只要進入銷售階段,主食中加入食品添加劑是很自然的事。可問題是,添加劑的數量是否超標、品種是否合適很難控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通常食品添加劑用量都很小,在操作中,絕對不是用勺子、碗和手抓就能搞定的事情。而一些小企業、作坊管理水平比較低,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往往用量超標、混合不勻,或是使用不符合標準的添加劑品種。 第二,貨源、進貨途徑存在問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北京華聯超市的主食廚房就是被京城某主食產品龍頭企業所承包,僅該企業就有幾百個營業點遍布各大超市賣場。國家高級烹調師、山東首席烹調技師張亮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如果企業規模大,對食物把關嚴格還可以,否則就很容易被小作坊鉆了空子,使用質量差的米和面粉等。” 第三,烹調作料二次利用。據記者了解,為了降低成本,不少主食廚房的大料、辣椒、食用油等烹飪作料都會重復利用,有些沒賣完的油炸麻花甚至會回鍋繼續出售。“其實這種情況一直都存在,以前還出現過用炸雞、烤鴨用的油做面點的事情。”范志紅說。 第四,饅頭生產標準缺失。“誰會去買粗糧饅頭?是那些關注健康的人。其中很多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他們聽了醫生和營養師的忠告,決定多吃粗糧,于是把白面饅頭換成玉米饅頭。但他們買到健康了嗎?”范志紅反問道。她表示,目前饅頭、大餅、花卷等食品仍沒有質量標準,有的甚至連包裝都沒有,即使有標簽也可以隨時換,也沒有法律規定這些產品必須要檢測色素、防腐劑、甜味劑等項目。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