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加工】 栽種3~4年后的9~10月采挖,將塊莖浸水中約1小時左右,洗凈泥土,除去須根,經蒸煮至內面無白心時取出,曬或炕至表面干硬不粘結時,用硫黃熏一夜后,曬干或炕干,然后撞去殘須,使表面成光潔淡黃白色,篩去雜質。 【炮制】 1.白及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分檔,洗凈,悶潤至透,切薄片,干燥。 2.白及粉 洗凈,曬干,研成細粉。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白及粉,密閉,防潮。 【附方】 1.治咯血 白及一兩,枇杷葉(去毛,蜜炙)、藕節各五錢。上為細末,另以阿膠五錢,銼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黃自然汁調之,火上燉化,入前藥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證治準繩》白及枇杷丸) 2.治支氣管擴張咯血,肺結核咯血 白及、海螵蛸、三七各180g。共研細粉,每服9g.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肺葉痿敗,喘咳夾紅者 嫩白及四錢研末,陳阿膠二錢。沖湯調服。(《醫醇##義》白膠湯) 4.治鼻衄不止 白及為末,津調,涂山根上,立止。(《經驗方》) 5.治腸胃出血 白及、地榆各等量。炒焦,研末。每服3g,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肺癆 白及、百合各60g,紅糖30g。藥先煎,加入紅糖熬成膏狀。每次服1茶匙。(《湖南藥物志》) 7.治矽肺,咳嗽少痰,胸痛 鮮白及根(去須根)60g(干的15~30g),加桔梗15~30g。水煎,沖白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8.治婦人子臟挺出數痛 烏頭(炮)、白及各四分。上二味搗散。取方寸匕,以綿裹內陰中,令入三寸,腹內熱即止,日一度著,明晨仍須更著,以止為度。(《外臺》引《廣濟方》) 9.治一切瘡癤癰疽 白及、芙蓉葉、大黃、黃柏、五倍子。上為末,用水調搽四周。(《保嬰撮要》鐵箍散) 10.治瘰疬膿汁不干 白及、貝母、凈黃連各半兩,輕粉三十貼。前三味,銼焙為末,仍以輕粉乳缽內同杵勻,抄一錢至二錢,清油調擦患處;用時先以槲皮散煮水候溫,洗凈拭干,方涂藥。(《活幼心書》白及散) 11.治臁瘡 白及、白蘞、黃柏、黃丹(另研)各等分。上為極細末,入輕粉些少研勻,以煉蜜和成劑,捏作餅子。貼瘡上,深者填滿,以帛片包扎,一日一換,瘡漸干,或有裂處只須干摻,以瘥為度。(《證治準繩》臁瘡方) 12.治諸疳瘡 海螵蛸三分,白及、輕粉各一分。上為末,先用漿水洗拭,干敷。(《景岳全書》白粉散) 13.治瘡口不斂 白及一錢,赤石脂(研)一錢,當歸(去蘆頭)三錢,龍骨(研)少許。上為細末,干摻。(《百一選方》斂瘡口方) 14.治湯火傷灼 白及末,油調麩。(《濟急仙方》) 15.治冬月手足皸裂 白及末,水調(塞)之,忌三五日不犯水。(《古今醫統大全》引《經驗秘方》) 16.治跌打骨折 酒調白及末二錢服。(《永類鈐方》) 17.治金石刀刃并一切跌撲傷損 用白及、石膏(煅),共為末摻上,亦可收口。(《衛生易簡方》) 18.治鼻淵 白及,末,酒糊丸。每服三錢,黃酒下,半月愈。(《外科大成》白及丸) 19.治產后傷脬,小便淋數不止 白及、鳳凰衣、桑螵蛸等分。入豬脬內煮爛食之。(《梅氏驗方新編》)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 《名醫別錄》:味辛,微寒,無毒。除白癬疥蟲。 《藥性論》:使。能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皯皰,令人肌骨。 《日華子本草》:味甘,辛。止驚邪,白邪,癇疾,赤眼,癥結發背,瘰瀝,腸風,痔瘺,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白痢,滿火瘡,生肌止痛,風瘴。 《開寶本草》:味苦、辛,平、微寒,無毒。除白癬、疥蟲。 《本草圖經》:今醫家治金瘡不瘥及癰疽方多用之。 《本草衍義》:白蘞、白及,多見于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須而行。 《湯液本草》:苦甘,陽中之陰。味辛苦,平,微寒,無毒。 《珍》云:止肺澀,白蘞治證同。 《本草》云: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白癬疥蟲。 《藥性論》云:使。治熱結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皯。 《本草發揮》:白及與白蘞同。潔古云:白及苦甘,陽中陰也。止肺血,澀與白蘞同。 《本草綱目》:白及性澀而收,得秋舍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宋洪邁《夷堅志》記之,邁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 《本草經疏》:白及,《本經》味苦平。《別錄》加辛,微寒。李當之大寒。日華子加甘。東垣亦微寒,謂其性澀。陽中之陰,收也。辛為金味,收為金氣,其為得季秋之氣,而兼金水這性者哉,宜乎入肺理傷有奇效矣。苦能泄熱,辛能散結,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于肉里所生,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也。胃中邪氣者,即邪熱也。賊風鬼擊,痱緩不收,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熱散結逐腐,則諸證靡不瘳矣。 簡誤: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本草蒙筌》:味苦、辛、氣平、微寒。陽中之陰。無毒。畏杏仁。名擅外科,功專收斂。不煎湯服,惟熬膏敷。除賊風鬼擊,痱緩不收;去潰瘍敗疽,死肌腐肉。敷山根額之下,鼻之上。止衄,涂疥癬殺蟲。 《本草乘雅》:白及,白,金;及,至也。金至斯堅,故主癰腫瘡疽,死肌痱緩,不但堅形,亦可堅藏。填肺生葉,填脈生血,堅固歸金,金歸地大故也。 《景岳全書》:味苦澀,性收斂,微寒。反烏頭。能入肺止血,療肺癰肺痿。治癰疽敗爛惡瘡,刀箭湯火損傷,生肌止痛,俱可為末敷之。凡吐血不能止者,用白及為末,米飲調服即效。 《本草備要》:澀,補肺,逐瘀生新。 味苦而辛,性澀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玄》云:試血法,吐水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肝、心蘸白及末,日日服之佳。肺損者能復生之。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臟,惟肺葉損壞者可以復生。臺州獄吏憫一重囚,囚感之云:吾七犯死罪,遭刑拷,肺皆損傷,得一方用白及末米飲日服,其效如神。后囚凌遲剖開胸,見肺間竅穴數十,皆白及填補,色猶不變也。治跌打折骨,酒服二錢。湯火久傷,油調末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除面上皯皰,皯音干,去聲,面黑氣。皰音炮,面瘡也。涂手足皴裂,令人肌滑。紫石英為使。畏杏仁。反烏頭。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