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棕櫚炭《中藥學7版》 【名稱】 棕櫚炭 【拼音】 Zonglutan 【出處】 《本草拾遺》 【概述】 為棕櫚科植物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f.) H. Wendl的葉鞘纖維(即葉柄基底部之棕毛)。主產(chǎn)于廣東、福建、云南、甘肅、貴州、浙江、臺灣等地。全年可采,一般多在9~10月間采收,以陳久者為佳。采集時,割取葉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纖維狀棕毛,曬干,切成小片,煅炭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澀,平。歸肝、肺、大腸經(jīng)。 【功效】 收斂止血。 【應(yīng)用】 出血證。本品藥性平和,味苦而澀,為收斂止血之要藥,廣泛用于各種出血之證,尤多用于崩漏。因其收斂性強,故以治出血而無瘀滯者為宜。可單味應(yīng)用,如《婦人大全良方》治崩漏不止,即用本品為末,空心淡酒送服;也常配血余炭、側(cè)柏葉等同用。若屬血熱妄行之吐血、咯血,可與小薊、山梔等同用,如十灰散(《醫(yī)方類聚》);屬虛寒性出血,沖任不固之崩漏下血,常配炮姜、烏梅同用,如如圣散(《證治準繩》);治便血,可與艾葉、熟雞子、附子同用,如棕艾散(《圣濟總錄》)。 此外,本品苦澀收斂,且能止瀉止帶,尚可用于久瀉久痢,婦人帶下。如《近效方》治瀉痢,單用本品,燒研,以水調(diào)服;治赤白帶下,以本品與蒲黃各等分,用酒調(diào)服,如棕毛散(《普濟方》)。 【注意】 出血兼有瘀滯,濕熱下痢初起者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1.5g 。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有大量纖維及鞣質(zhì),并含有較豐富的金屬元素鋅、鐵、銅、錳。 2.藥理作用:棕櫚子粉的醇提取物能收縮子宮,并有一定的凝血作用。 【參考文獻】 1.《本草拾遺》:“燒作灰,主破血止血。” 2.《本草綱目》:“棕皮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所謂澀可去脫也。與亂發(fā)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 3.《本草經(jīng)疏》:“其味苦澀,氣平無毒。《本經(jīng)》主諸病皆燒灰用者,凡血得熱則行,得黑灰則止,故主鼻洪、吐衄;苦能瀉熱,澀可去脫,故主崩中帶下及腸風、赤白痢也;止血固脫之性而能消瘀血,故能破癥也。凡失血過多內(nèi)無瘀滯者,用之切當。”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