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白及《青陽客棧》 【名稱】 白及 【英文】 Common Bletilla Tuber 【拉丁文】 Pseudobulbus Bletillae 【異名】 甘根、連及草(《本經(jīng)》),白根(《吳普本草》),白給(《別錄》),白芨(《證治準繩》),冰球子(《貴州民間方藥集》),白鳥兒頭(《江蘇省藥用植物志》),地螺絲、羊角七、千年棕、君求子、一兜棕、白雞兒、皸口藥、利知子(《湖南藥物志》)。 【性味歸經(jīng)】 味苦、甘、澀,性微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藥用】 為蘭科植物白及 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 [Limodorum striata Thunb.] 的干燥塊莖。 【應用】 1.用于內(nèi)外諸出血證。如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及外傷出血。本品質粘而澀,為收斂止血要藥。止血作用佳。治諸內(nèi)出血,可單味 研末,糯米湯調服,如驗方獨圣散;臨床常與三七粉同用,則既可加強止血作用,又不致瘀血留滯。治肺絡受損之咯血,若肺陰不足 者,配枇杷葉,阿膠等,如《證治要訣》白及枇杷丸;若肺氣不足者,配人參、黃芪等益氣攝血。治胃出血之吐血、便血,常配烏賊 骨,即烏及散。現(xiàn)代臨床以本品治上消化道出血及肺結核空洞出血。不僅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而且對促進潰瘍愈合,結核病灶的吸收, 空洞閉合,痰菌轉陰等,均有效。治外傷出血,可研末外摻。 2.用于癰腫,燙傷及手足皸裂,肛裂等。本品能消腫生肌。治瘡瘍癰腫,初起者可消腫散結,常配銀花,皂角刺、天花粉等,如《外科正宗》內(nèi)消散;若癰腫己潰,久不收口者,可生肌斂瘡,常研末外用。治燙傷,可配虎杖制成藥膜外用,能消炎止痛,生肌結痂。治手足皸裂,肛裂,可研末麻油調涂,能促使裂口愈合。 【注意】 外感及內(nèi)熱壅盛者禁服。反烏頭。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5~70cm。根莖(或稱假鱗莖)三角狀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菱形,肉質,肥厚,富粘性,常數(shù)個相連。莖直立。葉片3~5,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8~30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長鞘狀,全緣。總狀花序頂生,有花3~8朵,花序軸長4~12cm;苞片披針形,長1.5~2.5cm,早落;花紫色或淡紅色,直徑3~4cm;萼片和花瓣近等長,狹長圓形,長2.8~3cm;唇瓣倒卵形,長2.3~2.8cm,白色或具紫紋,上部3裂,中裂片邊緣有波狀齒,先端內(nèi)凹,中央具5條褶片,側裂片直立,合抱蕊柱,稍伸向中裂片,但不及中型片的一半;雄蕊與雌蕊合為蕊柱,兩側有窄翅,柱頭先端著生1雄蕊,花藥塊4對,扁而長;子房下位,圓柱形,扭曲。蒴果圓柱形,長約3.5cm,直徑約1cm,兩端稍尖,具6縱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于山野、山谷較潮濕處。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陜西。此外,云南、江西、甘肅、江蘇、廣西等地亦產(chǎn)。以貴州產(chǎn)量最大,質量較好。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白及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下品。《吳普本草》載:“莖葉如生姜、藜蘆。十月花,直上,紫赤,根白(相)連。”《本草經(jīng)集注》曰:“葉似杜若,根形似菱米,節(jié)間有毛,……可以作糊。”《蜀本草》引《圖經(jīng)》曰:“葉似初生栟櫚及藜蘆。莖端生一臺,四月開生紫花。七月實熟,黃黑色。冬凋。根似菱,三角,白色,角頭生芽。今出申州,二月、八月采根用。”《綱目》曰:“一科止抽一莖,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臍,如鳧茈之臍,又如扁扁螺旋紋,性難干。”根據(jù)各家本草對植物形態(tài)、藥材性狀的描述及《本草圖經(jīng)》和《綱目》的附圖考證,與現(xiàn)今所用的白及相符。 【商品規(guī)格】 目前商品白及主要是統(tǒng)貨,亦有部分飲片。以往商品規(guī)格有:以大小分等級,有—、二、三及統(tǒng)貨共四等。一等每兩6至10個;二等每兩10至16個;三等每兩16至20個;統(tǒng)貨為混合品。亦有以大小色澤分等級:一等稱白及王,顏色白;二等稱提白及;三等稱揀白及,四等稱統(tǒng)白及。各級的體積依次減少、顏色漸深。另外,商品上還有白及小籽,白及統(tǒng)片,白及粉等規(guī)格。 在四川等地有用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的同屬植物黃花白及 Bletilla ochracea Schltr. 的塊莖作白及使用,其性狀與正品相似,唯形較瘦小,長不過3.5cm,外皮多縱皺紋,棕黃色或黃棕色。四川、陜西一帶尚用分布在西南及陜西、臺灣、廣西等地的小白及 B. yunnanensis Schltr. 的塊莖作藥用,其性狀與黃花白及相似。 【化學成分】 新鮮塊莖含水分14.6%、淀粉30.48%、葡萄糖1.5%。又含揮發(fā)油、粘液質。根含白及甘露聚糖(Bletilla mannan),是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假鱗莖含粘液質56.75%~60.15%,其中含白及葡萄糖甘露聚糖(bletillgluco-mannan), 水解得甘露糖、葡萄糖(3:1),可作為西黃蓍膠、阿拉伯膠的代用品。又鮮假磷莖含淀粉30.48 %,葡萄糖1.5%。并分得3個新的聯(lián)苯類(biben-zyls)和2個新的雙氫菲類(dihydrophenanthrenes)。近又分得二氫菲并吡喃類(dihy-drophenantropyrans)化合物白及醇(bletilol)A,B,C。此外,還分得暫稱Bs-1-4的4個化合物。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白及能增強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顯著縮短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形成時間,抑制纖維蛋白溶酶活性,對局部出血有止血 作用;動物實驗表明,白及水浸出物對實質性器官(肝、脾)、肌肉血管出血等外用止血效果頗好。 2.保護胃粘膜:1%白及煎劑灌胃,對鹽酸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損傷有保護作用;對麻醉犬實驗性胃、十二指腸穿孔具有治療作用。 3.抗菌、抗真菌作用:白及乙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對奧杜盎小孢子菌有抑制作 用;白及所含有的3個聯(lián)苯類和2個雙氫菲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白色念珠菌ATCC1057及發(fā)癬菌QM248有抑制作用。 4.抗癌及防癌作用:白及粘液質部分(主要是多糖成分)腹腔注射對大鼠瓦克癌(W256)、小鼠子宮頸癌(U14)、小鼠艾氏腹水癌實體型 均有抑制作用;對小鼠肝癌、肉瘤180也有抑制作用。白及注射液對大鼠二甲氨基偶氮苯(DAB)誘發(fā)肝癌有明顯抑制作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