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三七能顯著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三七素有極強的止血作用。 2.對心血管的作用:三七在降低血壓情況下尚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并降低心肌耗氧量,減輕心臟的工作量,這對治療冠心病有 利。黃酮甙為擴張冠脈的有效成分。三七總皂甙并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抗脂質過氧化、抗動脈粥樣硬化及抗休克作用。 3.抗炎、免疫作用:三七及總皂甙對多種實驗性動物炎癥模型均有顯著的抗炎作用。三七總皂甙能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 高血液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百分比。 4.其他:三七總皂甙有抗缺氧作用,能改善缺氧動物軟腦膜的微循環,推遲腦循環衰竭時間,對缺氧時腦皮質細胞的損傷有保護作 用。三七及葉、花總皂甙均有明顯的鎮靜和抗驚厥作用。 此外,三七尚有降血脂、降血糖、抗利尿、抗氧化、抗衰老、抗實驗性肝損傷、抗潰瘍以及促進蛋白合成等作用。 【采收加工】 一般種植4年收獲,8~9月收獲的稱“春七”,質量好,產量高,11月收獲的稱“冬七”,質量差,產量低。挖起的塊根,洗凈泥土,按大小放置,日曬或火烘(36~38℃)2~3d,約六成干時,將支根、須根、根莖分別剪下,再分別進行日曬或火烘2~3d,進行揉搓或放入轉筒中滾動,使其互相摩擦,拿出再曬或烘,反復4~5次,最后1次可加些龍須草或青小豆,直至塊根光滑圓整,干透即得。 【炮制】 1.三七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大小分開,淋水、潤軟,切極薄片,干燥。 2.三七粉 《萬氏女科》:“末。”《外科大成》:“焙。”《本草求真》:“研用良。”現行,取凈三七,打碎,分開大小塊,用食油炸至表面棕黃色,取出,研細粉。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霉蛀。 【附方】 1.治吐血、衄血 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瀕湖集簡方》) 2.治吐血 雞子一個,打開,和三七末一錢,藕汁一小杯,陳酒半小杯,隔湯燉熟食之。(《種福堂公選良方》) 3.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 花蕊石三錢(煅存性),三七二錢,血余一錢(煅存性)。共研細末。分二次服,開水送服。(《衷中參西錄》化血丹) 4.治男婦血淋 用三七一錢,燈草、姜湯送下。(《醫便》) 5.治大腸下血 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一二錢服。加五分入四物湯亦可。(《瀕湖集簡方》) 6.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三七粉12g,白及9g,烏賊骨3g。共為細末,日服3次,每次3g,開水送服。(《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7.治赤痢血痢 三七三錢。研末,米泔水調服。(《瀕湖集簡方》) 8.治婦人血崩 量年遠近,研三七末一錢,用淡白酒或米湯調服。(《醫便》) 9.治痛經 田七末2~3g,經前或經行痛時,溫開水送服。[《上海中醫藥雜志》1984,(3):21] 10.治產后血多 山漆研末,米湯送服一錢。(《瀕湖集簡方》) 11.治婦人產后敗血作疼 三七一錢或五分,研末,艾葉煎湯,或者酒送下;自嚼亦可。 12.治婦人赤白帶下 每服三七一錢,研未,溫酒送下。(11~12方出白《醫便》) 13.治冠心病心絞痛 ①三七粉0.45g,吞服,每日5次,重癥加倍。(《浙江藥用植物志》)②三七、人參等份為末,每服1.5g,日服2次。(《四川中藥志》1982年)③參三七粉1.5g,珍珠粉0.3g,川貝粉3g。混勻,日分2次服。[《中醫雜志》1984,(11):10) 14.治男婦心氣疼痛 量年久近,用三七二錢或一錢為末,溫酒調下,或自嚼酒下。(《醫便》) 15.治風濕性心臟病 生三七粉1g,點酒為引,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云南中草藥選》) 16.治風濕關節炎 三七15g,八角楓根6g,楓荷梨根21g。煎水2次服。(江西《草藥手冊》) 17.治刀斧箭鏃、瓷鋒傷,輕者皮肉破傷,出血不止 參三七一味磨粉,米醋調敷,潰者干敷。(《外科證治全書》勝金散) 18.治男婦被打傷,青腫不消 三七一錢,嚼細,涂患處即消。(《醫便》) 19.治跌打內傷 三七末15g,與活螃蟹共搗爛,沖熱酒溫服。(《廣西民族藥簡編》) 20.治慢性前列腺炎 三七粉3g,隔日1次,白開水送下。[《河南中醫》1985,(3):27〕 21.治赤眼,十分重者 三七根磨汁涂四圍。(《瀕湖集簡方》) 22.治無名癰腫,疼痛不止 山漆磨米醋調涂。已破者,研末干涂。(《綱目》) 23.治癰疽破爛等瘡 乳香、沒藥、血竭、兒茶、三七各二錢,冰片一錢,麝二分。熱加黃連一錢,腐加輕粉一錢,有水加龍骨(煅)一錢,欲速收口加珍珠一兩,或加蟹黃二錢(法取團臍蟹,蒸熱取黃,曬干,收用)。為末摻用。(《外科大成》腐盡生肌散) 24.治淺層靜脈炎 三七粉2g,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中醫藥研究》1990,(3):41) 25.治血虛頭暈 三七3g,研細末;鴿子一只,去內臟,藥粉裝肚,蒸吃。 26.治氣血虛弱 三七3g,土人參6g。研細末,蒸肉餅吃。(25~26方出自《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27.治尋常疣,術后腸粘連及瘢痕疙瘩 三七粉10~15g。每服1~1.5g,每日2次,白開水送服。[《中醫雜志》1983,(1):78] 【參考文獻】 《本草綱目》:金不換,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云有奇功。又云:凡杖仆傷損,瘀血淋漓者,隨機嚼爛,罨之即止;清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后尤宜服之。產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味溫,甘微苦,乃陽時,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與血竭相似。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傷,跌仆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涂,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后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 《景岳全書》:味甘氣溫,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善止血散血定痛。凡金刃刀箭所傷,及跌撲杖瘡血出不止,嚼爛涂之,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經水不止、產后惡血不下,俱宜自嚼,或為末,米飲送下二三錢。若治虎咬蛇傷等證,俱可服可敷。葉之性用與根大同,凡折傷跌撲出血,敷之即止,青腫亦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