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甘遂《青陽客棧》
【名稱】
甘遂
【英文】
Gansui Root
【拉丁文】
Radix Euphorbiae Kansui
【異名】
主田(《本經》),重澤、苦澤、甘澤、白澤、陵藁、甘藁、鬼丑(《吳普本草》),陵澤(《廣雅》),腫手花根(《藥材資料匯編》),九頭獅子草(《河南中草藥手冊》),化骨丹、腫手花、萱根子(《全國中草藥匯編》),頭痛花(《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貓兒眼(《中草藥品種論述》)。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
瀉水逐飲,破積通便。
【藥用】
為大戟科植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的塊根。
【應用】
用于水飲停聚諸證。甘遂攻逐水飲,服后可致峻瀉,使體內水飲得以排除。凡身面浮腫,腹大水腫,胸脅滿痛,大小便不通,而正氣未衰者,皆可以本品單用或配伍逐水行氣,瀉下通腑,益氣扶正之品以治之。如《傷寒論》十棗湯,即以其與大戟、芫花相伍為末,棗湯送下,以治療飲停胸脅,咳吐引痛;《圣惠方》之舟車丸,則以本品與大戟、芫花、牽牛、大黃等配伍,治水濕停聚,胸腹脹滿;若治水飲與熱邪互結而致的結胸證,則可以本品配伍大黃、芒硝等苦寒瀉熱之味以逐水散結,如《傷寒論》大陷胸湯;治療婦女產后,血與水結,少腹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不渴者,與大黃、阿膠相伍,以逐水散瘀補虛,如《金匱要略》大黃甘遂湯;治療痰飲伏于胸膈,經隧氣結,頸項胸背牽引疼痛者,與大戟、白芥子同用,以逐飲散結止痛,如《三因方》控涎丹。現代臨床治療腸梗阻,腸腔積液脹痛者,常用本品配伍大黃、桃仁、厚樸等品,以逐水瀉下,通腑破結。
用于癲癇,癲狂。《衷中參西錄》云:“痰,亦水也。”并認為甘遂“行痰之力倍于他藥”,故其用甘遂配伍大黃、代赭石、半夏等,治療癲狂失心,頑痰凝結較甚之病;《濟生方》之遂心丹,亦用甘遂末入豬心煨過,與朱砂為丸,治療風痰癲癇。
此外,甘遂還可用于頑痰凝結而致喘咳、噎膈等。
【注意】
氣虛陰虧、脾胃虛弱患者及孕婦禁服;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反甘草。
【用法用量】
0.50 - 1.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細長,彎曲,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狀、指狀或長橢圓狀塊根,外表棕褐色。莖常從基部分枝,下部帶紫紅色,上部淡綠色。葉互生;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及狹披針形,長2~9cm,寬4~10mm,先端鈍,基部楔形。全緣。杯狀聚傘花序頂生,傘梗5~9,基部輪生葉長圓形或狹卵形。長1.5~2cm,寬8~9mm;每傘梗常再次分叉,細弱,長2~4cm,苞葉1對,三角狀卵形,長5~9mm,全緣。總苞陀螺形,長約2mm,先端4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白毛,腺體4,新月形,黃色,兩端有角,生于裂片之間的外緣;雄花8~13,每花具雄蕊1;雌花1,位于雄花中央,花柱3,分離,柱頭2裂。蒴果近球形,無毛,灰褐色,長約2mm。花期4~6月,果期6~8月。多生于草坡、農田地梗、路旁等處。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四川等地。
【產地】
主產于陜西、河南、山西、寧夏,甘肅也產。銷全國,并有出口。
【品種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①《名醫別錄》:“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陰干。”②陶弘景:“甘遂,赤皮者勝,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惡,蓋謂贗偽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③《唐本草》:“所謂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療體全別。真甘遂苗似澤漆。草甘遂苗一莖,莖六、七葉,如蓖麻、鬼臼葉,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療癰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亦無白皮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臺也。”④《日華子本草》: “甘遂京西者上,汴、滄、吳者次。形似和皮甘草。節節切之。”
【化學成分】
根含三萜類,中有大戟酮(Euphorbon)、大戟二烯醇(Euphadienol,α-Euphol)、α -大戟醇(α-Euphor-bol, Euphorbadienol)、表大戟二烯醇(20-Epi-Eu-phol, Tiruallol)。尚含棕櫚酸、檸檬酸、草酸、鞣質、樹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維生素B1 (70微克/克)。根含γ-大戟甾醇(γ-euphorbol,euphorbol, α-euphol,euphadienol)、甘遂甾醇(tirucallol,kanzuiol)、α-大戟甾醇(α- euphorbol,euphorbadienol,euphorhol)。 另有報道根尚含20-去氧巨大戟萜醇(20-deoxyingenol)的衍生物(Ⅰ)、(Ⅱ),巨大戟萜醇(ingenol)的衍生物(Ⅲ),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oxyingenol)的衍生物(Ⅳ),甘遂萜酯 A(kansuinine A)及甘遂萜酯B(kansuinine B),上述成分均有毒性,另含β-谷甾醇。
【藥理作用】
1 瀉下作用 近代研究證實,甘遂能刺激腸管,促進腸蠕動,增加腸道內腸液,加速腸內容物的推動,產生瀉下作用。小鼠口服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10~15g/kg后,約有半數動物發生明顯瀉下現象。服生甘遂或灸甘遂粉劑的混懸液6~9g/kg亦有瀉下作用。提取乙酵浸膏后的殘渣或甘遂的煎劑則無瀉下作用,說明甘遂的瀉下成分為不溶于水而浴于乙醇的物質。
2 抗生育作用 給妊娠12d小鼠,每日肌注甘遂注射液10-~30mg/kg,連續4d,處死動物校查發現死胎明顯高丁對照組;給妊娠12d的家兔靜注甘遂乙醇提取劑5mg/kg(臨用時用生理鹽水500倍稀釋)也同樣產生明顯死胎,給藥組動物胎盤組織的顯微鏡檢查,發現間質有明顯水腫,滋養葉細胞有明顯壞死。給妊娠月頭豚鼠腹腔內注射10~13mg/kg,引產效果確實可靠。將50%甘遂無水乙醇溶液0.1ml注射到孕婦羊膜腔內,于給藥后2~5h胎心音消失,24~48h內流產。胎兒尸檢發現死胎盤蛻膜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變性、壞死及炎細胞浸潤,絨毛有充血、出血水腫和血小板聚集現象。胎兒各主要臟器亦有充血、出血;心臟還有微血栓形成,并發現甘遂引產時母體血漿中前列腺素水平,于用藥后12~15h明顯升高,胎兒娩出后又明顯降低。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術,測定甘遂中期引產婦女血漿和羊水中13,14雙氫-15酮-前列腺素F2a和6酮—前列腺素F1在引產過程中含量的變化。結果發現,隨產程的進展,血漿及羊水中前列腺素含量不斷升高,流產前含量最高,產后下降。因而認為甘遂引產的機制可能是損害胎盤,妨礙胎兒循環系統。當蛻膜組織發生變性、壞死時,蛻膜細胞內溶酶體增多,溶酶體膜受損,使前列腺素的前體物質(花生四烯酸)增多,引起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量增多,從而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導致流產。從甘遂乙醇及苯提取液中分離到的Y-大戟醇有興奮子宮作用,能使小羊流產。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