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麥芽《中藥學(xué)7版》 【名稱】 麥芽 【拼音】 Maiya 【出處】 《藥性論》 【概述】 為禾本科植物大麥Hordeum vulgare L. 的成熟果實經(jīng)發(fā)芽干燥而成。全國各地均可生產(chǎn)。將大麥洗凈、浸泡4~6小時后,撈出,保持適宜溫、濕度,待幼芽長至約0.5cm時,曬干或低溫干燥。生用、炒黃或炒焦用。 【性味歸經(jīng)】 甘,平。歸脾、胃、肝經(jīng)。 【功效】 消食健胃,回乳消脹。 【應(yīng)用】 1.米面薯芋食滯證。本品甘平,健胃消食,尤能促進淀粉性食物的消化。 主治米面薯芋類積滯不化,常配山楂、神曲、雞內(nèi)金同用;治小兒乳食停滯,單用本品煎服或研未服有效;若配白術(shù)、陳皮,可治脾虛食少,食后飽脹,如健脾丸(《本草綱目》)。 2.斷乳、乳房脹痛。本品有回乳之功。可單用生麥芽或炒麥芽120g(或生、炒麥芽各60g),煎服,用治婦女?dāng)嗳椤⒒蛉橹舴e之乳房脹痛等。 此外,本品又兼能疏肝解郁,常配川楝子、柴胡等,用治肝氣郁滯或肝胃不和之脅痛、脘腹痛等。 【注意】 授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劑量30~120g。生麥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麥芽多用于回乳消脹。 【臨床研究】 1.化學(xué)成分:麥芽主要含α-及β-淀粉酶、催化酶、麥芽糖及大麥芽堿、腺嘌呤、膽堿、蛋白質(zhì)、氨基酸、維生素B、D、E、細胞色素C等。 2.藥理作用:麥芽所含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和糊精,其煎劑對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輕度促進作用;水煎劑中提出一種胰淀粉酶激活劑,亦可助消化;因淀粉酶不耐高溫,麥芽炒焦及入煎劑將會降低其活力。麥芽浸劑口服可使家兔與正常人血糖降低;其注射液,可使血糖降低40%或更多。生麥芽可擴張母鼠乳腺泡及增加乳汁充盈度,炮制后則作用減弱;麥芽回乳和催乳的雙向作用關(guān)鍵不在于生用或炒用,而在于劑量大小的差異,即小劑量催乳,大劑量回乳,如用于抑制乳汁分泌(回乳)用量應(yīng)在30g以上;麥芽有類似溴隱亭類物質(zhì),能抑制泌乳素分泌。大麥堿的藥理作用類似麻黃堿,其中A和B還有抗真菌作用。 3.臨床研究: 據(jù)報道,用麥芽或經(jīng)適當(dāng)配伍可治療嬰幼兒腹瀉、小兒消化不良等多種疾病,以及回乳,均療效滿意。近年臨床還報道:治乳溢癥,用生麥芽100~200g,煎湯分3~4次服,或口服脈安沖劑(生麥芽、山楂),觀察15例,有效13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4,3∶134);用麥芽130g,水煎后早晚分服,治療因用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副作用引起的流涎癥130例,有效率88.5%(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0,6∶65);用麥芽15g制成糖漿內(nèi)服,日3次,另加適量酵母或維生素B片,30天1療程,治療急慢性肝炎161例,有效率67.1%(新醫(yī)藥通訊,1972,1∶21);此外,又可治療盜汗癥、糖尿病、淺部真菌感染(包括手足癬、股癬、花斑癬)等。 4.不良反應(yīng):麥芽毒性小。但用作動物飼料大量攝入時,因含有微量麥芽毒素(N-甲基大麥芽堿),屬快速去極化型肌松劑,可引起中毒。再者,麥芽變質(zhì)時可有劇毒真菌寄生而致中毒,在收藏過程中應(yīng)加注意[中華本草(精選本),1998∶2144]。 【參考文獻】 1.《別錄》:“消食和中。” 2.《藥性論》:“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3.《本草綱目》:“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錄自】 《中藥學(xué)7版》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