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萊菔子《青陽客棧》 【名稱】 萊菔子 【英文】 Radish Seed 【拉丁文】 Semen Raphani 【異名】 蘿卜子、蘆菔子(《寶慶本草折衷》)。原植物萊菔又名:蘿卜(通稱)。 【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平。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 消食導滯,降氣化痰。 【藥用】 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 Raphanus sativus L. 的成熟種子。 【應用】 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滿,或噯氣、吞酸,或腹痛、泄瀉,常以萊菔子與山楂、神曲、陳皮等同用,如《丹溪心法》保和丸。若積滯內停,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者,可配大黃、木香等利氣通滯。大便秘結者,一般可單用炒研服,或調入蜂蜜潤燥滑腸,以助通便。如與大黃、芒硝同用,瀉下通便的作用更強。現亦用以治療腸粘連及腸梗阻。 服人參不當而引起的脘腹脹滿,萊菔子服之能解,通常認為人參不宜與萊菔子同服,恐萊菔子會消減人參補虛的功效。但氣滯脹滿而又體弱的患者,萊菔子可酌配人參等補氣藥,以防耗傷正氣;氣虛引起的虛喘虛脹,在人參等補氣藥中,少佐萊菔子,則補而不滯,反能提高療效。 用于痰喘咳嗽。萊服子善于降氣化痰,止咳定喘,善治痰壅氣滯之喘咳痰多,兼食積者尤宜,單用即效,臨床常與蘇子、白芥子同用,以增強藥力,如《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亦可與杏仁、貝母、陳皮、半夏等止咳化痰藥配伍。 此外,萊菔子研細,姜汁調和滴鼻,可治偏頭痛;和人乳汁滴鼻可治牙痛。近年來還發現萊菔子含有降血壓的成分,其制劑用于原發性高血壓病,有較明顯的降壓效果。 【注意】 無食積痰滯及中氣虛弱者慎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 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直根,肉質,長圓形、球形或圓錐形,外皮綠色、白色或紅色。莖有分枝,無毛,稍具粉霜。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大頭羽狀半裂,長8~30cm,寬3~5cm,頂裂片卵形,側裂片4~6對,長圓形,有鈍齒,疏生粗毛;上部葉長圓形,有鋸齒或近全緣。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長圓形;花瓣4,白色、紫色或粉紅色,直徑1.5~2cm,倒卵形,長1~1.5mm,具紫紋.下部有長5mm的爪;雄蕊6,4長2短;雌蕊1,子房鉆狀,柱頭柱狀。長角果圓柱形,長3~6cm,在種子間處縊縮,形成海綿質橫膈,先端有喙長1~1.5mm;種子1~6顆,卵形,微扁,長約3mm,紅棕色,并有細網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 原產我國,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種。 【產地】 全國各地皆產,主產于河北、河南、浙江、黑龍江等地。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萊菔入藥始見于《別錄》,與蕪菁合為一條。陶弘景云:“蘆菔是今溫菘,其根可食,葉不中噉。”《新修本草》將本品分立。《綱目》云:“萊菔,今天下通有之。昔人以蕪菁、萊菔二物混注,已見蔓菁條下。圃人種萊菔,六月下種,秋采苗,冬掘根。春末抽高薹,開小花,紫碧色,夏初結角。其子如大麻子,圓長不等,黃赤色,五月亦可再種。其葉有大者如蕪菁,細者如花芥,皆有細柔毛。其根有紅、白二色,其狀有長、圓二類。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堅而辣。根、葉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而古人不深詳之,豈因其賤而忽之耶?抑未諳其利耶?”《植物名實圖考》引《滇海虞衡志》云:“滇產紅蘿蔔,頗奇,通體玲瓏如胭脂,最可愛玩,至其內外通紅,片開如紅玉板,以水浸之,水即深紅。”綜上所述可見古代本品的栽培品種頗多,形態顏色各異,與當前栽培品種情況相似。 【化學成分】 種子含脂肪油、揮發油。揮發油內有甲疏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Erucic acid)、亞油酸、亞麻酸以及芥子酸甘油酯(Glycerol sinapate)等。尚含有抗菌物質稱萊菔素 (Raphanin)。 種子含微量揮發油、脂肪油(約45%),為干性沒,碘價(100.8);揮發油中含有α-、β-已烯醛β-、γ-已烯醇;脂肪油中含芥酸(erucic acid)、亞油酸、亞麻酸以及芥酸甘油酯(glycerol sinapate)。此外尚含植物甾醇、正三十烷及抗菌物質萊菔素(raphanin)。 【采收加工】 翌年5~8月,角果充分成熟時采收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放干燥處貯藏。 【炮制】 1.萊菔子 《勝金方》:“淘擇洗焙干。”《衛生家寶產科備要》:“研。”《景岳全書》:“生搗。”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炒萊菔子 《圣惠方》:“炒令熟,搗細羅取末,微黃。”《活幼心書》:“用屋瓦慢火焙。”《藥品辨義》:“略炒香研用,不宜經久。”現行,取凈萊菔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有香氣逸出為度,取出放涼。炒后藥性緩和,長于下氣化痰,消食除脹。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蛀、防霉。 【附方】 1.治一切食積 山楂六兩,神曲二兩,半夏、茯苓各三兩,陳皮、連翹、蘿卜子各一兩。上為末,炊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2.治脾氣虛,心腹脹滿,胸膈不利,少思飲食 蘿卜子五兩(炒令熟,搗細羅取末一兩,余者有油,別爛研如膏),沉香一分,白術一分,草豆蔻一分(去皮)。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前蘿卜子末,及別入白砂糖一錢半,同研令勻。每服一錢,細嚼后以米飲下。其蘿卜子膏別入草豆蔻末一分,白砂糖三分,拌令勻,每取半棗大,亦細嚼,米飲下,并不計時候服。(《圣惠方》) 3.治小兒傷食腹脹 蘿卜子(炒)、蓬莪術各一兩,胡椒半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不拘時候,蘿卜湯下,每服十五至二十丸。(《百一選方》褐圓子) 4.治小兒腹脹 蘿卜子(炒)、紫蘇梗、干葛、陳皮各等分,入甘草少許,煎服。食少加白術。(《萬氏家抄方》) 5.治小兒腹脹如鼓,氣急滿悶 蘿卜子半兩(用巴豆肉一分,拍破,同炒黑色,去巴豆不用,止用蘿卜子),木香一分。上為細末,用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橘皮湯下,食后,日三服。(《葉氏錄驗方》賺氣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