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麥芽《青陽客棧》 【名稱】 麥芽 【英文】 Malt 【拉丁文】 Fructus Hordei Germinatus 【異名】 大麥糵(《藥性論》),麥糵(《日華子本草》),大麥毛(《滇南本草》),大麥芽(《本草匯言》)。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功效】 消食化積,回乳。 【藥用】 為禾本科植物大麥 Hordeum vulgare L. 的發芽穎果。 【應用】 用于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嘔吐泄瀉,不思飲食。麥芽有較強的消食化積作用,尤善消化米、面、薯、芋類食物積滯,單用即效,亦常與谷芽、山楂、神曲等消導藥配伍,以加強消食導滯之功。若脾胃虛弱,運化不力者,可與黨參、白術、陳皮等配伍,以健脾消食。 用于婦女斷乳,或乳汁郁積,乳房脹痛。麥芽有獨特的回乳之功,凡婦女需斷奶回乳者,可單以麥芽大劑量服用。對乳汁郁積,乳房脹痛者,小量麥芽又有通乳之功,常用生品。 此外,麥芽具升發之性,有一定的疏肝作用,可與香櫞、佛手等配伍,亦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脹悶,及肝脾不和,噯氣少食。 【注意】 婦女哺乳期禁服,孕婦、無積滯者慎服。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態】 越年生草本。稈粗壯,光滑無毛,直立,高50~100cm。葉鞘松弛抱莖;兩側有較大的葉耳;葉舌膜質,長1~2mm;葉片扁平,長9~20cm,寬6~20mm。穗狀花序長3~8cm(芒除外),徑約1.5cm,小穗稠密,每節著生3枚發育的小穗,小穗通常無柄,長1~1.5cm(除芒外);穎線狀披針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無毛,有5脈;頂端延伸成芒,芒長8~15cm,邊棱具細刺,內稃與外稃等長。穎果腹面有縱溝或內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時與外稃粘著,不易分離,但某些栽培品種容易分離。花期3~4月,果期4~5月。 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產地】 全國各地均產。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別錄》麥糵附見穬麥下,而大麥下無之,則作糵當以穬為良也。今人通用,不復分別矣。” 【化學成分】 含酶類:淀粉酶、轉化糖酶、脂酶、朊酶、氧化酶、催化酶、纖維二糖酶、龍膽二糖酶、地衣聚糖酶、過氧化異構酶等;另含大麥芽堿(hordenine)約0.13%~0.25%,大麥堿 A(hordatine),大麥堿B(hordatine B),腺嘌呤,膽堿0.02%~0.1%,甜菜堿0.06%,卵磷脂,氨基酸,維生素B、D、E,蔗糖等糖類,以及細胞色素C(cytochrlme C)。還含有生育醌(α-托科醌,α-tocopheryl quinone),α-生育三烯酚(α-tocotrienol)、肥皂草甙 (saponarin)、大麥黃甙(lurlnarin)、白花色甙。 【采收加工】 麥芽生產全年皆可進行,但以冬、春兩季為好。取凈大麥,用清水浸泡3~4h,撈出,置能排水的容器內,蓋好,每日淋水2~3次,保持濕潤,至芽長約2~3mm時,取出,曬干。 【炮制】 1.生麥芽 《活幼心書》:“洗凈。”《湯液本草》:“杵細。”《品匯精要》:“去殼芒。”《本草述》:“杵去皮用。”現行,取麥芽除去雜質即可。 2.炒麥芽 《千金要方》:“微炒。”《外臺》:“炒黃。”《宋氏女科秘書》:“炒熟。”現行,取凈麥芽,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偶見焦斑時,取出放涼。 3.焦麥芽 《本草害利》:“炒焦。”現行,取凈麥芽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有爆聲,表面焦黃色,取出放涼。 4.麩炒麥芽 現行,先將麩皮撤于鍋內,待麩皮冒煙時,倒入凈麥芽,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麥芽1kg,用麩皮0.09kg。 貯干燥容器內,炒麥芽、焦麥芽、麩炒麥芽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附方】 1.快膈進食 麥蘗四兩,神曲二兩,白術、橘皮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人參湯下三五十丸。(《綱目》) 2.治小兒疳,百藥不療 大麥蘗(炒)、神曲(炒)、蕪荑(炒)、黃連(去須)。上等分為末,以獖豬膽蒸熟取汁,和宿蒸餅研如薄糊,然后入藥拌勻,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加減,空心米飲下二十粒,臨時增減,小兒無時,日三五服。(《葉氏錄驗方》消疳丸) 3.治飽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食畢輒甚 大麥蘗一升,椒一兩(并熬),干姜三兩。搗未,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肘后方》) 4.治產后腹中鼓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 麥蘗末一合,和酒服食,良久通轉。(《紙類本草》引《兵部手集》) 5.治產后五七日不大便 大麥芽不以多少。上炒黃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與粥間服。(《婦人良方》麥芽散) 6.治產后發熱,乳汁不通及膨,無子當消者 麥蘗二兩(炒)。研細末,清湯調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7.治斷乳乳房腫痛 炒麥芽100g,淡豆豉15g,神曲15g,苦地丁20g,蟬蛻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廣西中醫藥》1985,8(5):213] 【參考文獻】 《藥性論》:味甘,無毒。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本草綱目》:麥芽、谷芽、粟芽,皆能消導米、面、諸果食積。觀造餳者用之,可以類推矣。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須同白術藥兼用,則無害矣。 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藥性解》:麥芽,味甘咸,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主溫中下氣,開胃健脾,催生下胎,化宿食,除脹滿,止吐逆,破徵,消痰痞。蜜為之使。 按:麥芽甘而且溫,宜職中州。夫麥性泥滯,不過水浸生芽,氣雖少清,性猶未化,攻效何苦是殊哉?全在多炒,使其性枯耳。不然,是即食矣,豈復能消耶?丹溪云:大麥有火,能生熱病。其芽能行上焦滯血,除腹內寒鳴,然多用久服,令人消腎。 《景岳全書》:味甘微咸,氣溫。善于化食和中,破冷氣,消一切米面諸果食積,去心腹脹滿,止霍亂,除煩熱,消痰飲,破癥結,寬腸下氣。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氣以開胃;元氣中虛者,毋多用此以消腎。亦善催生落胎。單用二兩,能消乳腫。其耗散血氣如此,而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方中,每多用之何也?故婦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