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山楂《青陽客棧》 【名稱】 山楂 【英文】 Hawthorn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Crataegi 【異名】 朹、檕梅(《爾雅》),朹子(《爾雅》郭璞注),羊梂、鼠查(《本草經集注》),赤爪實(《新修本草》),棠梂子(《本草圖經》),赤棗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紅果、酸棗、鼻涕團、柿樝子(《百一選方》),山里果子(《履巉巖本草》),茅樝(《日用本草》),猴樝(《世醫得效方》),映山紅果(《救荒本草》),海紅(《品匯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國樹木分類學》),酸查(《山東中藥》)。原植物①山里紅又名:紅果、棠核(河北),大山楂(江蘇);②山楂又名:山楂扣(山東);③野山楂又名:小葉山楂、山果子。 【性味歸經】 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 消食積,化滯瘀。 【藥用】 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 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 major N. E. Br.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的成熟果實。 【應用】 用于飲食積滯,或瀉痢。山楂功擅消食化滯,為治一切食積要藥,尤善消油膩肉食積滯及小兒乳積,單味應用即有效。如《簡便方》治食肉不消,用一味山楂水煎服;臨床常與麥芽、六曲配伍,以加強消化食積之功;若食積發熱,則加配連翹、萊菔子等,如《丹溪心法》保和丸;若脾虛食不消化者,可與白術同用;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可配木香、枳殼等,以行氣消滯;若因傷食而引起腹痛泄瀉,可單用焦山楂,或配青皮同用。至于濕熱食滯互結,痢下赤白,腹痛后重,可配黃連、苦參等同用。 用于產后瘀滯腹痛,血瘀經閉、痛經等證。山楂有化瘀血而不傷新血之優點,可單用煎濃汁沖砂糖服,或與當歸、川芎、益母草等同用。近年來單用本品,或配伍其他藥同用,治療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有效。此外,本品尚可用治疝氣、睪丸偏墜腫痛,常與小茴香、橘核等配伍。 【注意】 脾胃虛弱者及孕婦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1.山里紅 落葉喬木,高可達6m。枝刺長1~2cm,或無刺。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葉片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稀菱狀卵形,長6~12cm,寬5~8cm,有2~4對羽狀裂片,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有光澤,下面沿葉脈被短柔毛,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傘房花序,直徑約4~6cm;萼筒鐘狀,5齒裂;花冠白色,直徑約1.5cm,花瓣5,倒卵形或近圓形;雄蕊約20,花藥粉紅色;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徑可達2.5cm,深紅色,有黃白色小斑點,萼片脫落很遲,先端留下一圓形深洼;小核3~5,向外的一面稍具棱,向內兩側面平滑。花期5~6月,果期8~10月。 華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均有栽培。 2. 山楂 本種與山里紅極為相似,僅果形較小,直徑1~1.5cm;葉片亦較小,且分裂較深。 生于海拔100~1500m的溪邊、山谷、林緣或灌木從中。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平原村莊附近亦有栽培。 【產地】 1.山里紅(北山楂)Fructus Crataegi Majoris 主產于河南、山東、河北等地,以山東臨朐、沂水產量大,品質最佳;河南林縣產者質亦優。銷全國。 2.山楂(北山楂)Fructus Crataegi Pinnatifidae 產銷同上。與山里紅混合銷售。 南山楂:主產于浙江、江蘇、云南、貴州等地。 【品種考證】 山楂之名始見于《本草衍義補遺》。《新修本草》載有赤爪木,云:“小樹生高五六尺,葉似香葇,子似虎掌爪,木如小林檎,赤色。出山南中(今河南信陽縣)、安(今湖北安陸縣)、隨(今湖北隨州市)等州。《綱目》曰:“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雖有赤爪, 后人不知即此也……其類有二種,皆生山中。一種小者,山人呼為棠朹子、茅楂、猴楂,可入藥用,樹高數尺,葉有五尖,椏間有刺,三月開五出小白花,實有赤、黃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頭,九月乃熟;一種大者,山人呼為羊朹子,樹高丈余,花葉皆同,但實稍大而色黃綠,皮澀肉虛為異爾。”上述形態特征與今作山楂用之多種山楂屬植物一致。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山里紅、山楂為藥用山楂之正品。 【商品規格】 北山楂:又名大山楂、大果山楂、紅果。為植物山楂的果實。主產于河南、河北、山東和遼寧、吉林等地。 東山楂:又稱東楂、東查。為山東所產的北山楂。習以為佳。 青州楂片:產于山東省臨朐、沂水等地(舊時青州)的北山楂片。習慣認為品質最佳。銷全國,并出口。 石板楂片:產于河北省安國地區的北山楂片。品質亦佳。銷全國,并出口。 南山楂,又名野山楂、藥山楂、小果山楂、小山楂、小葉山楂、個山楂、山楂子、山楂粒,為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的果實。主產于浙江、江蘇、云南、貴州等地。 以上均以果大、肉厚、核少、皮紅者為佳。 此外尚有下列同屬植物的果實在少數地區亦作山楂入藥。①湖北山楂 C.hupensis Sarg. 葉卵形至矩圓狀卵形,中部以上3~5裂;刺長1.5厘米;果實圓球形,直徑約1~2.5厘米,黑赤色,有顯著的小斑點。分布我國中部及陜西、江蘇各地。②遼山楂 C.sanguinea Pall. 葉先端3~5裂,基部楔形,花藥淡紅色或紫色,果實鮮紅色。分布東北及山西、內蒙古、新疆等地。③云南山楂C. Scabrifolia (Franch.)Rehd. 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常不裂,邊緣具鋸齒;果實近球形,暗紅色或黃色帶紅褐色暈斑。分布西南及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 山里紅、山楂果中均含山楂酸(cuataegolic acid)、表-兒茶精[(-) epicpatechin]、金絲桃甙(hyperoside)、枸櫞酸及其甲酯、二甲酯、三甲酯,以及蘋果酸、皂甙、維生素C、核黃素、胡蘿卜素、鞣酐等。山里紅果中尚含牡荊素鼠李糖甙(vitexin-rhamnoside),果核中含廿九烷醇-10,熊果酸、齊墩果酸、胡蘿卜甙、豆甾醇 、香草醛、延胡索酸、琥珀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