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蓽澄茄《青陽客棧》 【名稱】 蓽澄茄 【英文】 Mountain Spicy Tree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Piperis Cubebae 【異名】 澄茄(徐表《南州記》),毗陵茄子(《開寶本草》),畢澄茄(《綱目》),畢茄(《本草求真》)。原植物山雞椒又名:山蒼樹、香葉、山番椒、山姜子、野胡椒、香柴子、香粉樹、粉果本、過山香、土澄茄、滿山香、木香子、木筑子皮。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胃、脾、腎、膀胱經。 【功效】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暖腎。 【藥用】 為胡椒科植物蓽澄茄 Piper cubeba L.的果實。 【應用】 用于胃寒嘔逆,脘腹脹滿冷痛,腸鳴泄瀉。蓽澄茄功擅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兼消食健胃,凡寒消中焦,或夾食積、痰濕者,均可選用。治胃寒嘔逆,可與高良姜、半夏、吳茱萸等溫中降逆止嘔之品同用,如《圣濟總錄》蓽澄茄湯等;治脘腹脹滿冷痛,可與高良姜、青皮、木香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藥同用,如《宣明論方》蓽澄茄丸;治寒性腸鳴泄瀉,可與砂仁、煨木香、炒苡仁等散寒行氣健脾止瀉藥同用。又可用于食積氣脹,可與炒麥芽、炒神曲、炒檳榔等消食健脾除脹藥合用。 用于治下焦虛寒諸證。蓽澄茄能暖腎、散膀胱冷氣,證見寒疝腹痛者,可與青木香、香附、元胡等散寒理氣止痛藥同用;小便頻數或混濁者、可與烏藥、芡實、益智仁、雞內金等散寒固脬藥同用;小便不利者,可與桂枝、椒目、茯苓等溫陽化氣利尿藥同用。 【注意】 陰虛火旺及實熱火盛者禁服。 【用法用量】 1.00 - 5.00 g 【形態】 常綠攀援藤本,長約6m。葉互生,橢圓狀卵形或長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斜心形,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花單性,雌雄異株,成單生的穗狀花序,長約10cm;花小,白色,無花被。核果球形,直徑約5mm,黑褐色。果期8~9月。 分布于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印度、西印度群島等地。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有引種栽培。 【產地】 蓽澄茄原產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有栽培。銷全國。 【品種考證】 蓽澄茄始載于《雷公炮炙論》。《開寶本草》云:“蓽澄茄,生佛誓國,似梧桐子及蔓荊子,微大。亦名毗陵茄子。”《本草圖經》云:“蓽澄茄,今廠州亦有之。春夏生葉,青滑可愛,結實似梧桐子及蔓荊子,微大。”李時珍云:“海南諸國皆有之,蔓生,春開白花,夏結黑實,與胡椒一類二種,正如大腹之與檳榔相近耳。”按此確為南洋所產胡椒科植物蓽澄茄。而今市場所用的中藥蓽澄茄為樟科植物山雞椒 Litsea cubeba (Lour.)Pers. 或其同屬植物等的果實,與此有別,今改稱“澄茄子”。 【商品規格】 蓽澄茄:為胡椒科植物蓽澄茄的干燥未成熟果實。主產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古時本草書中所載蓽澄茄均為此種。 以果實個大、油性足、香氣濃、干燥無雜質者為佳。 山雞椒:又名山蒼子、香葉子、山香椒、山姜子、山胡椒、野胡椒、香柴子、香粉子、粉果、過山香、土澄茄、滿山香、木香子、木筑子、味辣子、木姜子、豆豉姜、臭樟子等。為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 (Lour.)Pers.)的成熟果實。主產于安徽、江蘇、浙江、廣西等地。今時蓽澄茄藥材商品均為此種。 【化學成分】 蓽澄茄果實含揮發油10~18%、蓽澄茄素(Cu-bebin)2.5%、樹脂3%、蓽澄茄酸(Cubebic acid)1.7%、脂肪油1.5%、淀粉1.8%、樹膠8%、色素7%。揮發油主成分為d - 香檜烯(d-Sabinene)約33%、d一蒈烯(d - Care-ne)及1,4-桉葉素(1, 4 - Cineol)共約12%、d - 松油醇(d-Terpineol)11%及L - 杜松油烯(L-Cadinene)等。果實中尚含蓽澄茄內酯(Cubebinolide)。陳久品中并含蓽澄茄腦(Cubeben camphor)。山雞椒果實含揮發油約5%,脂肪油約40%。揮發油主為檸檬醛(Citra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以及少量檸檬烯(Limonene)和芳樟醇(Linalool)。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1.3%,其中谷甾醇占3.5%。山雞椒葉含檸檬醛、1,8一桉葉素等。印尼西部所產山雞椒,其樹葉中的揮發油含檸檬醛5~7%、香茅醛(Citro-nellal)29~40%、1,8一桉葉素10~22%、芳樟醇40~50%。而印尼中部產的樹葉,其揮發油中則含檸檬醛與香茅醛3~ 9%,1,8一桉葉素66%,芳樟醇與松油醇7%,萜13%。山雞椒樹皮含生物堿六駁堿(Laurotetanine)、異紫堇定(Isocorydine)、N一甲基六駁堿、木蘭箭毒堿(Magnocu- rarine)。樹皮含檸檬醛,但不含香茅醛。果實含揮發油2%~6%,其主成分為枸櫞醛(citral) 含量達70%~90%,尚含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芳樟醇(linalool)等。另有報道,果實揮發油經氣相層析分析還含檸檬醛(citral-a和citral-b)71.4%、苧烯 (limonene)11.7%、對聚傘花烴(p-cymene)4.2%、辛醇-3(octanol-3)3.6%、茨烯 (camphene)1.7%、蒎烯(a-pinene)1.4%。 【理化鑒別】 山雞椒:成熟的果實,近圓球形,直徑3~6毫米。外皮棕黑色或黑褐色,有微細的網狀皺紋。果基部常可見殘留的小形宿萼,具6齒,下連細長的果柄,均易脫落。外果皮及中果皮柔軟多油,內果皮薄而堅脆。內含種子1粒,子葉2片,黃棕色,富油質,胚根細小,朝向果實的頂端。氣強烈芳香,略如老姜,味稍辛辣而微苦。以粒圓、氣味濃厚、富油質者為佳。目前的商品蓽澄茄均用此種。 【采收加工】 在果實充分成長而未成熟仍呈青色時采收,連果枝摘下,曬干。干燥后,摘下果實(每粒須連小柄)。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使,采得后,去柄及皺皮了,用酒浸蒸,從巳至酉出,細杵任用。”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果柄,洗凈,曬干。用時搗碎。 貯于密閉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附方】 1.治傷寒嘔噦,日夜不止 蓽澄茄、高良姜各三分。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十余沸,入醋少許,攪勻士滓,熱服,不拘時。(《圣濟總錄》蓽澄茄湯) 2.治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 用蓽澄茄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后服平胃散三百帖。(《綱目》引《永類鈐方》)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