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高良姜《青陽客! 【名稱】 高良姜 【英文】 Lesser Galangal Rhizome 【拉丁文】 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i 【異名】 高涼姜(《嶺表錄異》),良姜(《局方》),蠻姜(《綱目》),佛手根(《履巉巖本草》),小良姜(《中藥志》),海良姜(《藥材學》)。 【性味歸經】 味辛,性熱。歸脾、胃經。 【功效】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藥用】 為姜科植物高良姜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的根莖。 【應用】 用于脘腹冷痛。高良姜辛熱,功專溫脾暖胃,散寒止痛。凡中焦寒凝,或冷物所傷,脘腹冷痛者,可與干姜相須而用,益增溫中止痛之效,如《局方》二姜丸。若中虛而脘腹冷痛,可與人參、白術同用,以補虛溫中止痛。若肝郁氣滯,胃有寒凝,以致痛者,可與香附同用,并隨肝郁與胃寒的輕重主次,調整二藥用量比重,可起疏肝溫胃,散寒止痛之功,如《良方集腋》良附丸。本品雖屬溫熱之品,但肝胃郁熱而痛者,可與梔子、黃連、白芍同用,以清熱柔肝,理氣止痛。 用于嘔吐、噫氣。高良姜辛熱,能散胃中逆冷之氣,以止嘔、止噫。如胃寒氣逆,嘔吐清水,可與生姜、半夏同用,以增強溫胃止嘔之功;若胃氣虛寒,噫氣不止,可與人參、茯苓配伍,以奏益氣散寒和胃止噫之效。 此外,高良姜近用于消化道腫瘤患者,胸脘疼痛,嘔吐清水,呃逆、噫氣,常與丁香、刀豆子、姜半夏、陳皮等同用,以下氣止痛。 【注意】 陰虛有熱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10cm。根莖圓柱形,橫生,棕紅色,直徑1~1.5cm,具節,節上有環形膜質鱗片,節上生根。莖叢生,直立。葉無柄或近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5c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漸窄,全緣,兩面無毛;葉鞘開放,抱莖,具膜質邊緣;葉舌膜質,長2~3cm,不開裂。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6~15cm,花序軸被絨毛;花萼筒狀,管長8~14mm,先端不規則3淺圓裂;花冠管漏斗狀,長約1cm,花冠裂片3,長圓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紅色條紋,長約2cm;側生退化雄蕊錐狀;發育雄蕊1,長約1.6cm,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絨毛,花柱細長,基部下方具2個合生的圓柱形蜜腺,柱頭2唇狀。蒴果球形,不開裂,直徑約1.2cm,被絨毛,熟時橙紅色。種子具假種皮,有鈍棱角,棕色;ㄆ4~9月,果期8~11月。 生于荒坡灌叢或疏林中,或栽培。分布于臺灣、海南、廣東(雷州半島)、廣西、云南等地。 【產地】 主產于廣東、海南、廣西,臺灣、云南有栽培。銷全國,并出口。商品稱廣東良姜、廣西良姜、海南良姜、臺灣良姜等,以廣東良姜質佳。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別錄》,列為中品。據《本草圖經》宰載:“春生莖葉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姜。”從上述記載及其所附”詹州高良姜”和”雷州高良姜”圖比較對照,形態與現高良姜相似。 ①陶弘景:“高良姜,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姜。”②《唐本草》:“高良姜,生嶺南者形大虛軟;生江左者細緊,味亦不甚辛,其實一也。今相與呼細者為杜若,大者為高良姜,此非也。”③《本草圖經》:“高良姜,今嶺南諸州及黔、蜀皆有之,內郡雖有而不堪入藥。春生莖葉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姜。二月、三月采根,暴干。” 【化學成分】 根莖含揮發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葉素(Cineole)和桂皮酸甲酯 (Methyl cinnamate),尚有丁香油酚(Eugenol)、蒎烯(Pinene)、畢澄茄烯(Cadi-nene)等。根莖尚含黃酮類高良姜素(Galangin)、山柰素(Kaempferide)、山柰酚(Kaempfero1)、槲皮素(Quercet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等和一種辛辣成分,稱高良姜酚(Galangol)。 根莖含揮發油約0.45%,又謂可達1.5%,油中主為桉油精、蒎烯、α-杜松烯(α-cadinene), 高良姜酚(galangol)、肉桂酸甲酯(methylcinnamate)等;另含黃酮化合物高良姜素(galangin)、山柰素(kaempferide)、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異鼠李素、5-羥基 -7-(4″-羥基-3″-甲氧基苯)-1′-苯基-3-庚酮。此外尚含鞣質、鞣紅。 【藥理作用】 1 抗菌作用 用瓊脂平板挖溝法作抗菌試驗100%高良姜煎液對炭疽桿菌或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檸核色、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在試管內人型結核桿菌略有抑制作用.坦效力不及黃連等。 2 對血栓形成及凝血系統的影響 高良姜水提取物10g/kg,對實驗性血栓形成時間稍有延長,20g/kg時.使實驗性血栓形成時間延遲.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高良姜揮發油在0.2-0.4ml/kg劑量下,均使實驗性血栓形成延遲,且劑量與效力相關。不同濃度的高良姜水提取物(20mg/200m1,25mg/200ml, 30mg/200ml)對闊濃度ADP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扳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 從良姜屑植物很莖中提得的5.6—脫氫卡法根素(DK)及二氫化—5,6脫氫卡法根素能抑制由花生四烯酸、膠原所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及ATP釋放.但對ADP及凝血菌誘導的無影響,該抑制是可逆的,并有濃度依賴關系。DK和DDK對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半數抑制濃度)分別為l0mg/ml及60mg/ml.亦可抑制由花生四烯酸引起的TXB2的形成。DK抑制花生四烯酸引起的細胞內鈣濃度的升高,但對膠原和凝血酶引起的無影響。亦可抑制由ADP及腎上腺索引起續發性的人富血小板血漿的聚集。總之DK和DDK的抗血小板作用是由于抑制了TXA2的形成之故。 3 鎮痛作用 高良姜醚提取物0.4m1/kg,0.8ml/kg和水提取物10g/kg、20g/kg結小鼠灌胃,均有減少乙酸引起的扭體反應次數扣延長熱刺激痛反應潛伏期作用,水提取物具鎮痛抗炎活性,而隨提取物只有鎮痛作用。 4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高良姜醚提取物0.4ml/kg,0.8m1/k8水提取物10g/kg、20g/kg灌胃,能顯著對抗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和大鼠鹽酸損傷性潰瘍;水提取物對小鼠胃腸推進有明顯抑制作用。二種提取物都能顯著對抗蓖麻油引起的腹瀉,其水提取物還對番瀉葉引起的腹瀉有效。水提取物對四氯化碳肝損傷大鼠有協同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和天冬氨酸轉氨酶的升高作用。兩種提取物對麻醉大鼠均有明顯利膽作用,酸提取物作用較強。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