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本草圖經》一方面沿引前代本草的記載,同時指出:“今陜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并無花實,根似槐根……,俗呼為白桪木。”此葉如匙頭,無花冠的白桪木,似為與小葉梣同屬的植物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Roxb.,說明宋代已將白蠟樹作為秦皮的原植物之一。
【商品規格】
還有兩種梣屬植物在不同地區也作“秦皮”入藥。它們是:①小葉梣 Fraxinus bungeana DC. 又名:小葉白蠟樹。分布于內蒙古、河南;②秦嶺梣 F.paxiana Lingelsh. 又名:秦嶺白蠟樹。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
【化學成分】
苦櫪白蠟樹樹皮含馬栗樹皮甙(Aesculin)、馬栗樹皮素(Aesculetin)等香豆精類及鞣質。小葉白蠟樹樹皮含秦皮素(Fraxetin)、秦皮甙(Fraxin)、馬栗樹皮素、馬栗樹皮甙等多種香豆精類、鞣質、皂甙。種子含油15.8%。 (1)苦櫪白蠟樹 樹皮含七葉樹甙 (七葉甙 ,馬栗樹皮甙,秦皮甲素,aesculin)及七葉樹內酯(馬栗樹皮素,七葉樹素,秦皮乙素,aesculetin);預試尚含生物堿。(2)尖葉白蠟樹 由樹皮分得七葉樹甙、秦皮甙、七葉樹內酯、莨菪亭和2,6-二甲氧基對苯醌,并分得微量成分N-苯基-2-苯胺,該成分為首次從木犀科植物中得到。(3)宿柱白蠟樹 樹皮乙醇提取物中含七葉樹甙、七葉樹內酯、秦皮甙、宿柱白蠟甙(stylosin)和紫丁香甙(syringin)。(4)白蠟樹 樹皮提取物用稀酸水角后得七葉樹內酯和秦皮素(秦皮亭,白蠟樹內酯, fraxetin,fraxetol),又謂含蟲白蠟,蟲白蠟含酯類、游離酸、游離醇和樹脂等。
【理化鑒別】
商品秦皮,除上述品種外,目前在國內大部分地區以胡桃科植物核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Maxim.的枝皮作秦皮用,但據《本草》記載,秦皮應為苦櫪白蠟樹的樹皮。兩者的區別:苦櫪白蠟樹皮常呈卷筒狀,易成層狀剝離,水浸液黃碧色,有藍色螢光;核桃楸皮常呈扭曲狀、繩狀,不易成層狀剝離,水浸液黃棕色,無螢光。
【藥理作用】
1 抗菌作用:秦皮煎劑用含藥平板法,1:5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1:20對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體外試驗顯示,秦皮對表 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綠膿桿菌等多種細菌具有抑制作用。
2 抗炎鎮痛作用:七葉樹甙對實驗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并有微弱的鎮痛作用。
3 對“痛風”等關節炎的影響:七葉樹甙、七葉樹內酯、秦皮素、秦皮甙等都有增加尿量和增加尿酸從組織中排出的作用,故可用于 痛風性關節炎。
4 其他:七葉樹內酯7.5×10-6mol/L能對抗抗原攻擊引起的致敏豚鼠腸系膜血管灌流量的減少,提示七葉樹內酯對過敏反應釋放白三烯 引起的血管收縮有對抗作用。七葉樹甙七葉樹素有止咳、祛痰作用,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5 毒性:秦皮甙、秦皮素灌胃對小鼠的LD50分別為11.5g/kg,2.39g/kg。 抗炎鎮痛作用:大鼠腹腔注射馬栗樹皮甙10mg/kg,對角叉菜膠性、右旋糖酐性、5-羥色胺性及組胺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對甲醛 性關節炎模型的抑制作用比角叉菜膠引起的關節炎作用弱。七葉樹甙及七葉樹內酯對豚鼠紅斑病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并能減低小鼠毛 細血管的通透性。小鼠熱板法試驗證明,七葉樹甙有微弱的鎮痛作用。
【采收加工】
栽后5~8年,樹干直徑達15cm以上時,于春秋兩季剝取樹皮,切成30~60cm長的短節,曬干。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入水略浸,洗凈,潤透展平,橫切成絲,干燥,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灶處。
【附方】
1.治急性菌痢 秦皮、苦參各12g,炒萊菔子、廣木香各9g。共為細末,開水調服,每次9~12g,每日3~4次。(《國醫論壇》1986,(2):52〕
2.治下赤連年方 鼠尾草、薔薇根、秦皮。上三味等分,(口父)咀,以水淹煎,去滓,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子,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濃汁服半升。(《千金要方》)
3.治慢性細菌性痢疾 秦皮12g,生地榆、椿皮各9g。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4.治急性肝炎 秦皮9g,茵陳、蒲公英各30g,黃柏9g,大黃9g。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5.治小兒驚癇發熱及變蒸發熱 秦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燈心二十根。水煎服。(《兒科撮要》)
6.治傷寒病熱,毒氣入眼,生赤脈、赤膜、白膚、白翳者,及赤痛不得見光,痛毒煩惱者 秦皮、升麻、黃連各一兩。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取湯以滴眼中,須臾復用,日五六遍乃佳。忌豬肉、冷水。(《外臺》引張文仲秦皮湯)
7.治眼目腫痛有翳,胬肉,多淚難開 秦皮三兩,防風(去蘆頭)、黃連(去須)、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兩半。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溫服之。(《圣惠方》秦皮散)
8.治肝經風熱,目赤睛痛,隱澀難開,經久不瘥 秦皮(去粗皮)、黃柏(去粗皮)、黃連(去須)、甘草(生用)、五倍子各等分,嚼咀,每用一大匙,水一中碗,入砂糖一彈子大,同煎至八分,綿濾令凈,乘熱洗至冷,覺口中苦為度,藥冷再暖,兩次洗。(《楊氏家藏方》光明散)
9.治麥粒腫,大便干燥 秦皮9g,大黃6g。水煎服。孕婦忌服。(《河北中藥手冊》)
10.治天蛇毒瘡(草間花蜘蛛螫傷成瘡,似癩非癩) 秦皮濃煎服,蚌粉、滑石、貝母末敷。(《直指方))
11.治牛皮癬 秦皮30~60g,煎水洗患處,每日或隔2~3d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溫水)。(《全國中草藥匯編》)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微寒。主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
《名醫別錄》:大寒,無毒。主治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可作洗目湯。久服皮膚光澤,肥大,有子。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