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治眼目腫痛有翳,胬肉,多淚難開 (《圣惠方》秦皮散)
8.治肝經風熱,目赤睛痛,隱澀難開,經久不瘥 (《楊氏家藏方》光 明散)
9.治麥粒腫,大便干燥 秦皮9g,大黃6g。水煎服。孕婦忌服。(《河北中藥手冊》)
10.治天蛇毒瘡(草間花蜘蛛螫傷成瘡,似癩非癩) 秦皮濃煎服,蚌粉、滑石、貝母末敷。(《直指方》)
11.治牛皮癬 秦皮30~60g,煎水洗患處,每日或隔2~3日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溫水)。(《全國中草藥匯編》)
【成藥】
1.止痢靈沖劑
2.止痢散
【臨床研究】
1.治療細菌性痢疾 ①秦皮煎劑:每40ml含生藥18g,治療小兒菌痢共50例。1歲以下每日8~lOml,1~3歲lOml,3歲以上15ml,分4次口服。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9日;大便次數恢復正常平均為8.1日;21例糞便培養至第3日以后均轉為陰性。服藥后有5例發生嘔吐
[1)。②秦皮素:各家所用的劑量不一。有人按每日口服50mg的劑量,制成合劑,不論年齡大小,分4次服。治療66例 (成人30例,小兒36例),有肯定的療效,但與對照組用合霉素及四環素者相比,效果較差[2)。有人按50~lOOmg/(kg·d)的劑量,分2~3次服,療程5~6 日,并按病情需要,配合各種對癥處理,治療77例,有效率在 71%以上[3)。有人用秦皮乙素按5mg/(kg·d)的劑量治療67例,痊愈者41 例,進步11例,無效15例[4)。
2.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秦皮(苦櫪白蠟樹樹皮)制成1:1的噴霧液,噴射至氣霧室空間,令患者在氣霧室,每次吸入30分鐘(每次吸入量為2m1),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共觀察治療480例,其中治療2個療程者422例,顯效率53.5%,總有效率92.9%;治療5個療程者58例, 顯效率81%以上,總有效率98.3%。又用秦皮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3g),每日3次,每次2片口服,10日為1療程,觀察3個療程,共50 例,顯效率64%,總有效率為96%。本品有明顯止咳、祛痰、平喘作用,且見效較快[5)。
【參考文獻】
[1)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華兒科雜志,1959,10(3):237
[2)張孝秩,等.中華內科雜志,1961,9(2):78~80
[3)張孝秩,等.上海中醫藥雜志,1962,(9):30
[4)余鼎新,等.中華兒科雜志,1962,11(5):353
[5)沈陽部隊221醫院,等.中草藥通訊,1973,(1):21
[6)張肖羽,等.臨床皮膚科雜志,1982,(2):106
3.治療銀屑病 用50%秦皮注射液,每日1支肌注(每支2m1)。共治20例,其中靜止期13例,進行期 7例。結果治愈9例,顯效3例,進步7例,無效1例[6),一般20~40日獲效。
【藥論】
1.論秦皮清肝泄熱之功①李時珍:“梣皮,治目病、驚癇,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澀而補也。”又:“此藥乃服食及驚、癰、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節,幾于廢棄,良為可惋。《淮南子》云:梣皮色 青,治目之要藥也。又《萬畢術》云:梣皮止水,謂其能收淚也。高誘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謬也。”(《綱目》)②倪朱謨:“秦 皮,味苦性澀而堅,能收斂走散之精氣。故仲景用白頭翁湯,以此治下焦虛熱而利者,取苦以澀之意也。《別錄》方止男子精虛,婦人 崩帶;甄氏方又治小兒驚癇身熱及肝熱目暗,翳膜赤腫,風淚不止等疾,皆緣肝膽火郁,氣散以致疾,以此沉寒清碧下降之物,使濁氣 分清,散氣收斂。故治眼科,退翳膜,收淚出;治婦人科,定血崩,止白帶;治大方科,止虛痢,斂遺精;治小兒科,安驚痛,退變蒸 發熱。”(《本草匯言》)③清太醫院:“(秦皮)以其澀而補下焦,故以益精有子。”又:“今人只知治目疾,不知用于補藥之中,大有益 于人也。”(《藥性通考》)④趙其光:“沖任者皆起于腎,絡于帶,帶脈又起于肝之章門穴,故沖任督帶皆藉肝以行其化。諸經遺熱于 帶,則肝膽亦郁,不能下合于沖任,上合于督,致男子溲濁,女子帶下。濕熱去則肝火行,元氣達,自搏陰而成精,故能益精。時珍以 其收澀,故益精,謬甚。” (《本草求原》)
2.論秦皮燥濕之功 王劍賓:“秦皮味苦而性微寒,《本經》主治風寒濕痹,以其能燥濕而利氣也;洗洗寒氣,系氣中挾濕欲化而不能也,故燥之以促其化;濕化則熱,燥能去濕而寒能清熱,故用以除熱,若無濕之熱,則可以清而不可以燥也;濕阻則氣不和而成風,目 中乃生翳膜,燥濕可以去風,風去則氣和而翳膜自消。大明曰,秦皮之功,洗肝益精明目退熱。肝為濕阻則三滯而目不明,肝通腎,肝 氣不和,則腎氣亦受其影響,故散阻肝之濕,上可明目而下可益腎,腎氣宣化則精氣自充,明目之效實在燥濕驅風,而退熱為燥濕之副 作用,性雖微寒,不能用以清熱也。好古曰:痢則下焦虛,故張仲景白頭翁湯以黃柏、黃連、秦皮同用者,皆苦以堅之也。古人對于寒 濕病皆稱之曰虛,唯白頭翁湯所治者為濕熱病,故以清燥主治,不能稱虛,濕盛則氣阻而腸失其運化之力而痢,故清以治其熱,燥以去 其濕,使腸能運化則痢止矣。所謂苦以堅之,腸中有積濕則浮腫而不堅,故燥濕可以退腫而使堅。”(《國藥詮證》)
【附注】
1.同屬植物小葉白蠟樹F.bungeana DC.樹皮含秦皮素、秦皮甙、七葉樹內脂和七葉樹甙等;秦嶺白蠟樹F.paxiana Lingel.樹皮含七葉樹甙、七葉樹內酯和秦皮甙;水曲柳F.mandshurica Rupr.樹皮含白蠟樹精(fraxinol,6-羥基-5,7-二甲氧基香豆素)。上述植物的樹皮均可入 藥。
2.市售秦皮曾有以胡桃科植物胡桃楸Juglans mandschurica Maxim.的樹皮充用。本品樹皮厚1~2mm,皮孔少;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秦皮不含)。粉末無熒光,水浸液、乙醇浸液在熒光燈下顯微弱綠色;10%水浸液滴入三氯化鐵試劑顯紫黑色;10%乙醇浸液加入石灰 水后不變色,濾液加三氯化鐵試劑生黃色沉淀,無熒光。煎劑用試管稀釋法,1:80和1:20分別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 制作用。又果核(去仁)砸碎,用干餾法制得黑褐色餾油,治黃水瘡。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