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龍膽《中藥全書》
【名稱】
龍膽
【拼音】
Longdan
【英文】
Chinese Gentian
【日文】
リユゥタン
【拉丁文】
Radix Gentianae
【異名】
1、在各類本草書籍中:陵游《本經》,草龍膽《本草圖經》,龍膽草《履喝巖本草》,苦龍膽草、地膽草《滇南本草》,膽草《藥品化義》,山龍膽《浙江中藥手冊》,四葉膽《廣西中獸醫藥用植物》,水龍膽《江蘇植物藥材志》。2、在各地方:①龍膽:龍膽草,膽草,山龍膽草(江蘇)、四葉草(廣東)。②條葉龍膽:東北龍膽,山龍膽、水龍膽(江蘇)。②三花龍 膽:龍膽草,膽草,狹葉龍膽(內蒙古),魯音—蘇斯(蒙名)。④堅龍膽:滇龍膽、青魚膽、苦草、小秦艽(云南),川龍膽(四川)。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肝、膽、膀胱經。
【功效】
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藥用】
本品為龍膽科植物龍膽Gentiana scabra Bunge、條葉龍膽G.manshurica Kitagawa、三花龍膽G.triflora Pall.或堅龍膽G.rigescens Franch.等的干燥根和根莖。
【應用】
1.用于陰腫陰癢,帶下濕疹,黃疽尿赤。本品大苦大寒,清熱燥濕,尤善清下焦濕熱。用治濕熱下注,陰腫明癢,女子帶下黃稠,男子陰囊腫痛,濕疹痞癢等,常配黃柏、苦參、蒼術等藥;用治肝膽濕熱,黃疽、尿赤,可與茵陳、桅子、黃相等同用。
2.用于肝火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苦。本品苦寒沉降,能瀉肝膽實火。多與柴胡、黃芩、木通等同用,如龍膽瀉肝湯。
3.用于肝經熱盛,熱極生風所致的高熱驚厥、手足抽搐。本品能清瀉肝膽實火,多與牛黃、鉤藤、黃連等同用,能協奏清肝息風的作用,如涼驚丸。若小兒驚癇配白芍、獲神、麥冬等清心安神之品同用。此外,用于熱毒壅滯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用龍膽草也取其清熱瀉火之功。現代還用治肝陽上亢之高血壓病。
1.《本草經集注》:“貫眾為之使。”
2.《品匯精要》:“小豆、柴胡、貫眾為之使。”
3.《得宜本草》:“得柴胡治目疾,得蒼耳治耳中諸實證。”
4.《得配本草》:“配防風,治小兒盜汗;佐大麥芽,治谷疽;和雞子清,治傷寒發狂;拌豬膽汁,治病后盜汗。生用下行;酒炒上行;蜜炒中行;豬膽汁拌炒,降火愈速。”
5.《本草求原》:“腳氣肢痛,以姜汁浸龍膽草;治黃疽,同苦參、牛膽汁為丸,勞疽加桅子;治一切盜汗,研末入豬膽內調服。”
【注意】
脾胃虛寒者不宜用。陰虛津傷者慎用。
1.《雷公炮炙論》:“勿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
2.《本草經集注》:“惡防葵、地黃。”
3.《本草經疏》:“胃虛血少之人不可輕試,凡病脾胃兩虛,因而作泄者,忌之。凡病虛而有熱者勿用。”
4.《本草逢原》:“凡胃氣虛人服之必嘔,脾氣虛人服之必瀉。雖有濕熱,慎勿輕用。”
5.《醫林纂要·藥性》:虛寒者忌。”
6.《得配本草》:“大損胃氣,無實火禁用。”
【貯藏】
置干燥通風處,防霉。炮制品貯于干燥容器內密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九、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搽。
【形態】
1)龍膽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根,棕黃色或黃白色,有細橫紋,味苦。莖直立,略具四棱,粗糙,綠色稍帶紫色。葉對生,下部葉小,鱗片狀,中部和上部葉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先端尖,邊緣及脈粗糙,基部抱莖,有3主脈,無柄。花冠藍紫色,鐘形,5裂,裂片卵形,先端尖,裂片間褶三角形,先端稀2齒裂;雄蕊5,花絲基部有寬翅;柱頭2裂。蒴果卵圓形,有短 柄。種子連緣有翅。花期9一l0月,果實初冬成熟。(longd-5示龍膽植物、花) 除西北及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野陰坡林下及水沼濕地。
(2)條葉龍膽 全株綠色;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光滑,反卷,主脈不粗糙;花1~3朵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花冠裂片三角形,先端尖,裂片間褶短小三角形,具不規則細齒。分布于東北及山東、山西、陜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廣西等地。生于山坡路旁、灌叢中。(longd-1,3, 4示條葉龍膽植物、花)
(3)三花龍膽 葉披針形,先端鈍,邊緣光滑不反卷。主脈不粗糙;花3~5朵生于莖端,腋生花1~3朵,基部有葉狀苞片3~5,抱莖,較花長,花冠裂片卵圓形,先端鈍或圓,裂片間褶其短,三角形,先端有細齒。(longd-2示三花龍膽植物、花) 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生于濕草甸和灌叢中。
(4)堅龍膽 根近棕黃色;莖帶紫棕色;葉革質,卵形或卵狀長圓形,主脈3出;花頂生或腋生,紫紅色,花冠裂片先端急尖,裂片間褶不等邊三角形。分布于廣西、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生于向陽山坡。
【產地】
龍膽、三花龍膽主產于黑龍江、遼寧、吉林及內蒙古,產量大,品質佳,銷全國,并有出口。條葉龍膽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多自產自銷。堅龍膽主產于四川、云南、貴州。自產自銷,少量外銷。
【栽培】
喜涼爽潮環境,耐寒,忌強烈陽光;以富含腐殖質的微堿性土壤和砂質壤土為宜。用種子繁殖,于3月上旬春播,或在11月上旬秋播。春播需于播前兩個月將種子與細土拌勻后低溫處理。條播,行距30cm一40cm,淺播,覆土1cm,每畝用種量150—200g。分株繁殖,于 春、秋季將根部掘出,分割成小簇,按行株距30×20cm,深約3cm,穴栽,栽后覆土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注意中耕除草,生長期中需 追施稀薄人糞尿2—3次,除留種外及時摘除花蕾。病害有斑枯病,發病初噴50%,退菌特1000倍液防治。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