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治婦人四十九歲后,天癸卻行,或過多不止 (《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20.治胎熱不安 黃芩、白術各等分,俱微炒,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晚三錢,白湯下。(《丹溪纂要》)
21.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女帶下,手足寒熱 (《千金要方》三黃丸)
22.治遺精有熱 (《古今醫鑒》三黃丸)
23.治蠱毒痢如鵝鴨肝,腹痛不可忍 (《圣濟總錄》黃芩湯)
24.治火丹 杵黃芩末,水調敷之。(《梅師方》)
25.治陰囊生毒爛破,睪丸脫出 (《外科全生集》瀉熱湯)
26.治口舌生瘡 黃芩一分,五倍子一分,蟾酥半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含吐津,以瘥為度。(《圣惠方》)
27.治汗后余毒,頰腫痛 黃芩、瓜蔞、甘草,上口父咀。每服半兩,白水煎服。(《普濟方》)
28.治白癜風 用黃芩末,茄蒂蘸搽好。(《仁術便覽》)
【成藥】
1.黃芩片
2.黃芩油膏
3.黃芩甙注射液
4.抗炎退熱片
5.芩連片
6.蓮芩片
7.正腸散
8.復方黃芩片
9.芩暴紅止咳片
10.銀黃片
11.芩前合劑
12.傷癤膏
【臨床研究】
1.治療沙眼 從黃芩中提取黃芩甙,分別制成2%、3%黃芩甙眼藥水。觀察治療212名沙眼患者,分2%黃芩甙眼藥水組,2%黃芩甙加海螵蛸擦治組,3%黃芩甙眼藥水組及0.1%利福平組 (對照)。各組均每日用藥液點眼2~3次,其中第2組點藥前,先用浸入1:5000苯扎 溴銨(新潔爾滅)中的海螵蛸擦摩1次瞼結膜病變。各組均以4周為1療程,結果用黃芩甙眼藥水3組治愈加基愈率分別是: 2%黃芩甙組為 50%,3%黃芩甙組為57.7%,2%黃芩甙加海螵蛸擦治組為66.2%,經統計學處理,3組治療沙眼療效與利福平相當[1)。
2.治療肝炎 ①用黃芩甙,裝膠囊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0.5g(2粒),兒童酌減。共治療71例傳染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型和無黃疸型、慢性肝炎活動期),臨床治愈69例,療效率為97.2%,其中在半個月內達臨床痊愈的占61.9%。②黃芩甙片劑(每片含黃芩甙 0. 25g),每日3次,每次2片口服;針劑每支2ml(含黃芩甙60mg),每日2~4ml肌內注射;或8~20ml加入 10%葡萄糖液500ml內靜脈滴入。1個 月為1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共治療268例,其中遷延型肝炎118例,顯效62例,好轉13例,無效43例,有效率為63.6%;慢性肝炎 150例,顯效76例,好轉34例,無效40例,有效率為73.3%。兩型合計,總的顯效率為51.5%,總有效率為69.0%[2)。
3.治療高血壓病 將黃芩制成20%酊劑,每次 5~10ml,每日服3次。共治療51例,服藥前血壓均在 23.94/13.3kPa(180/100mmHg)以上,服藥1~12月后血壓下降2.66/1.33kPa(20/10mmHg)以上者占 70%以上。一般臨床癥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據觀察,本藥雖經較 長時期服用,仍能發揮繼續降壓作用;無明顯副作用[3)。
4.急性呼吸道感染 50%黃芩煎液,1歲以下每日6ml,1~4歲每日8~10ml,5歲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治療63例,其中急性扁桃體炎1例,結果痊愈51例,治愈率為81%。
5.急性胃腸炎 干姜2.5g,黃芩2.5g,黃連2.5g,生曬參2.5g。研極細末。分3次開水沖服,每日1劑。治療60例,均于2~4日內瀉止熱退,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6.嬰幼兒腹瀉 石榴皮9g,黃芩9g,白芍9g為主。水煎,2日服1劑,少量多次口服。治療35例,均獲痊愈。
7.妊娠嘔吐 枸杞子50g,黃芩50g。開水泡服,一日數次,以愈為度。治療200余例,有效率為95%。
8.鼻出血 黃芩15g,黃連6g,仙鶴草20g,白茅根20g。水煎2次,混全分早晚兩次涼服。治療輕、中、重多種疾病引起的鼻出血122例,結果痊愈99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為92.6%。
9.額竇炎 白芷30~60g,黃芩30~60g。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9~12g;兼后頭痛者加葛根20~30g,舌質紅絳者加赤芍15~30g,舌持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者加川芎9~15g。治療72例,結果服藥3劑,治愈18例;6劑治愈31例;9劑治愈20例,配合其 他方法獲愈者3例,其中單用中藥治愈率為95.8%。對高血壓病和老年病人,宜從小劑量投藥為妥。
10.麥粒腫 黃芩20g,銀花2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慢性胃病者可加白術、山藥緩和苦寒之性。治療150例,一般1~2日即愈。
【參考文獻】
[1)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眼科,等.中草藥通訊,1978,(3):33
[2)上海黃芩甙研究協作組.中華內科雜志,1978,17(2):127
[3)何云鶴.上海中醫藥雜志,1955,(1):24
【藥論】
1.論黃芩苦寒通治濕熱諸證 ①蘇頌:“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本草圖經》)②繆希雍:“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 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濕熱也。黃疸,腸游,泄痢,皆濕熱勝之病也,折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 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清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入血室,令人經閉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 留結,而為癰腫潰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本草經疏》)③張山雷:“黃芩苦寒,亦通治濕熱之品,故 《本經》先以主諸熱為綱。黃疸者,胃中之濕熱也,腸游泄利,腸中之濕熱也,逐水者,泄熱結之術道不通,血閉者,亦血熱之瘀結, 惡瘡疽蝕,亦以濕熱之潰瘍而言,火瘍則外瘍之屬于火邪者也。黃芩涼血勝熱,故為實熱癰瘍通用之藥。”(《本草正義》)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