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茯苓:簡稱土苓。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 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 的根莖。主產于四川、廣西、陜西等地。為土茯苓副品。使用于寧夏地區。
下列幾種同屬植物的根莖在少數地區亦作土茯苓使用:①無刺菝葜 S. mairei Levl. ,其根莖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云南則為紅萆薢,參見“紅萆薢”條。②防己葉菝葜 S. menispermoidea DC. ,產西藏。
【化學成分】
根莖含皂甙、鞣質、樹脂等。同屬植物Smilaxpseudo一china 的根含生物堿、揮發油、己糖、鞣質、植物甾醇及亞油酸、油酸等。根莖含菝葜皂甙類(smilax saponins),其中一種已知為薯蕷皂甙元(diosgenin)與1分子葡萄糖、2分子鼠李糖組成;皂甙元尚有提果皂甙元。另含落新婦甙、異黃杞甙、琥珀酸、胡蘿卜甙、棕櫚酸、β-谷甾醇,以及生物堿、揮發油、糖、鞣質、樹脂、甾醇、淀粉等。
【藥理作用】
1 抗腫瘤作用 土茯苓對黃曲霉毒素B1(AFB1)致大鼠肝癌作用有顯著抑制效果。
2 P受體阻滯樣作用 兔灌喂土茯苓醋酸乙酯提取物0.5g/kg.能防止靜注腎上腺素50ug、kg引起的心率加快、T波例置、室性早搏及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高體大鼠心臟的心率和收縮振幅可因給予1ug異丙腎上腺素而迅速增加
3 .對棉酚的解毒作用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浸漂,切片曬干;或放開水中煮數分鐘后,切片曬干。
【炮制】
《滇南本草》:“為細末。”《積德堂經驗方》:“切片,或為末。”現行,取原藥材或客片,除去雜質,大小分檔,洗凈,分別浸泡,潤透,切薄片,干燥。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楊梅瘡毒 ①冷飯團四兩,皂角子七個。水煎代茶飲。淺者二七,深者四七,見效。②冷飯團一兩,五加皮、皂角子、苦參各三錢,金錢花一錢。用好酒煎,日一服。(《綱目》引《鄧筆峰雜興方》)
2.治楊梅瘡,魚口,腎疳 土茯苓四兩,黃柏二兩,生黃芪二兩,生甘草一兩。水煎服。(《醫林纂要·藥性》土茯苓湯)
3.治楊梅風十年二十年,筋骨風泡腫痛 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錢,甘草三錢,黑鉛一斤,青藤三錢。將藥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4.治小兒楊梅,瘡起于口內,延及遍身 以土萆薢末,乳汁調服。月余自愈。(《綱目》引《外科發揮》)
5.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 土茯苓500g。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次連滓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風氣痛及風毒瘡癬 土茯苓(不犯鐵器)八兩。石臼內搗為細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藥造成醇酒用,酒與糟俱可食。(《萬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7.治瘰疬潰爛 冷飯團,切片或為末,水煎服。或入粥內食之,須多食為妙。忌鐵器、發物。(《積德堂經驗方》)
8.治臁瘡 土茯苓、櫻皮、忍冬、甘草、槲木皮各等分。水煎服。(《續名家方選》土茯苓湯)
9.治皮炎 土茯苓60~90g。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10.治漆過敏 土茯苓、蒼耳子各15g。水煎,泡六一散30g服。(《福建藥物志》)
11.治尋常疣 土茯苓50g,生地黃30g,苦參15g,紅紫草15g,黃岑12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4次口服。(《廣西中醫藥》1990,13(3):20)
12.治黃褐斑 土茯苓100g。水煎分2次服用,2d1劑。治療期間避免日曬。(《山西中醫》1987,(6):8)
13.治銀屑病進行期 土茯苓310g,白鮮皮125g,山豆根250g,草河車250g,黃藥子125g,夏枯草250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g。每次3丸,開水送服,每日2次。(《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土茯苓丸)
14.預防鉤端螺旋體病 土茯苓30g。水煎服,每星期服3d,共服5星期。(《浙江藥用植物志》)
15.治鉤端螺旋體病 土茯苓60g,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劑。病情較重而體質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全國中草藥匯編》)
16.治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肚子大,煩躁愛哭,啼哭無聲,不想吃東西,大便失調,皮膚粗糙 土茯苓9g,野棉花根9g。研細末,加豬肝60g與水燉服,或米湯沖服。(《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參考文獻】
《本草綱目》:楊梅瘡,古方不載,亦無病者,近時起于嶺表,傳及四方,蓋嶺表風土卑炎,嵐瘴熏蒸,飲啖辛熱,男女淫猥。濕熱之邪積蓄既深,發為毒瘡。遂致互相傳染,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類有數種,治則一也。其證多屬厥陰,陽明二經,而兼乎他經。邪之所在,則先發出,如兼少陰太陰,則發于咽喉。兼太陽、少陽,則發于頭耳之類。蓋相火寄于厥陰,肌肉屬于陽明故也。醫用輕粉,銀朱劫劑,五、七日即愈。其性燥烈,善逐痰涎。涎乃脾之液,此物入胃,氣歸陽明,故涎被劫,隨火上升,從喉頰齒縫而出,故瘡即干痿而愈。若服之過劑,及用不得法,則毒氣竄入經絡筋骨之間,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養,營衛不從,變為筋骨攣痛,發為癰毒疳漏。久則生蟲為癬,手足皺裂,遂成廢痼。惟土茯苓氣平,味甘而淡,為陽明本藥。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骨利,故諸證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今醫家有搜風解毒湯治楊梅瘡,不犯輕粉。病深者月余,淺者半月而愈。服輕粉而筋骨攣痛,癱瘓不能動履者,服之亦效。其方用土茯苓一兩,薏苡仁、金銀花、防風、木瓜、木通、白鮮皮各五分,皂莢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惟忌茶、肉、法面,房勞。蓋秘方也。
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本草乘雅》:土茯苓者,九土之精氣所鐘也。一名禹,續平水土,有如神禹;言余糧者,食之當谷不饑耳。味甘淡,氣平和,性無毒。故主調中止泄,黃中通理之為用乎。若健行不睡,強筋骨,治拘攣,利關節,此陰以陽為用,應地無疆,自強不息矣。若瘡癰腫,侵淫筋骨,以耽淫人,火熾水涸,水位之下,藉土承之,承則化,化則腎火歸,而腎水溢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