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土茯苓《青陽客棧》

時間:2015-10-22 20:50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土茯苓《青陽客棧》 【名稱】 土茯苓 【拉丁文】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異名】 禹余糧、白余糧(《本草經集注》),草禹余糧(《本草拾遺》),刺豬苓(《本草圖經》),過山龍、硬飯(《朱氏集驗醫方》),冷飯團(《衛生雜興》),仙遺糧(
【標題】
土茯苓《青陽客棧》 
【名稱】
土茯苓 
【拉丁文】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異名】
  禹余糧、白余糧(《本草經集注》),草禹余糧(《本草拾遺》),刺豬苓(《本草圖經》),過山龍、硬飯(《朱氏集驗醫方》),冷飯團(《衛生雜興》),仙遺糧(《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會編》),山豬糞、山地栗、過岡龍(《綱目》),山牛(《本經逢原》),冷飯頭(《生草藥性備要》),山歸來(《有用植物圖說》),久老薯(《廣西中獸醫藥用植物》),毛尾薯(《中藥材手冊》),地胡苓、狗老薯、飯團根、硬飯頭薯(《廣西中藥志》),土苓(《四川中藥志》),山遺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狗朗頭、尖光頭(《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山硬硬、奇良、白葜、連飯(《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紅土苓、山奇良(《全國中草藥匯編》)。原植物土茯苓又名:光葉菝葜(《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紅土苓;暗色菝葜又名:白茯苓(《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白土苓。 
【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平。歸肝、腎、脾、胃經。 
【功效】
  清熱除濕,泄濁解毒,通利關節。 
【藥用】
  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及暗色菝葜Smilax lanceaefolia Roxb. var. opaca A. DC. [S. opaca (A. DC.) Norton] 的根莖。 
【應用】
  用于梅毒。土茯苓清熱除濕,泄濁解毒,為治梅毒之要藥,可單取本品大劑量煎湯頻服,或配生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等祛風利濕解毒之品以加強療效,如《綱目》所載搜風解毒湯;正氣虛弱者,還可加生黃芪、生甘草等以扶正托毒。對因梅毒服用汞劑而致筋骨疼痛,肢體拘攣者,《滇南本草》用土茯苓與防風、金銀花、白鮮皮同煎服。現代臨床常以土茯苓配金銀花、甘草、忍冬藤、蒲公英等,治療現癥梅毒、隱性梅毒、晚期麻痹性癡呆、筋骨拘攣、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等,均有一定效果。 
  用于淋濁、瘡腫、瘰疬等。土茯苓解毒而能除濕熱,消腫而能散結,配木通、蒲公英、萹蓄等治濕熱淋濁;配金銀花、連翹等治瘡瘍腫毒,配白鮮皮、地膚子、苦參、蒼術,或單用本品研末,好醋調敷,可用于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病,配黃藥子、自毛藤,可治癭瘤瘰疬。 
  此外,以土茯苓防治鉤端螺旋體病,獲得一定療效。用土茯苓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可治急性細菌性痢疾;與槐花、甘草配伍,可治血分熱毒之紅斑狼瘡、眼—口—生殖器綜合征。近年來還用于多種癌癥,如甲狀腺腺癌,可配金鎖銀開、黃藥子、烏蘞莓根;濕熱毒盛的消化道腫瘤,常與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黃連、苡仁等配合應用;濕毒所致的骨腫痛或腫瘤骨轉移,可與菝葜、川牛膝、乳香、沒藥等同用。 
【注意】
  肝腎陰虛者慎服,忌犯鐵器,服時忌茶。 
【用法用量】
  10.00 - 60.00 g 
【形態】
  1.土茯苓
  攀援灌木,長1~4m。莖光滑,無刺。根狀莖粗厚、塊狀,常由匍匐莖相連接,粗2~5cm。葉互生;葉柄長5~15(~20)mm,約占全長的3/5~1/4,具狹鞘,常有纖細的卷須2條,脫落點位于近頂端;葉片薄革質,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狹卵狀披針形,長6~12(~15)cm,寬1~4(~7)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鈍,下面通常淡綠色。傘形花序單生于葉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總花梗長2~5mm,通常明顯短于葉柄,極少與葉柄近等長,在總花梗與葉柄之間有1芽;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數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寬2~5mm,花綠白色,六棱狀球形,直徑約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圓形,寬約2mm,兜狀,背面中央具縱槽,內花被片近圓形,寬約1mm,邊緣有不規則的齒;雄花靠合,與內花被片近等長,花絲極短;雌花序的總梗長約1cm,雌花外形與雄花相似,但內花被片邊緣無齒,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8mm,熟時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生長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見于林緣與疏林中。分布于甘肅(南部)、長江流域以南以及臺灣、海南、云南等地。亞洲東南部各國亦有。
  2.暗色菝葜
  本種與土茯苓的區別點在于:葉片卵狀披針形,背面無白粉,干時不呈青灰色,葉脈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總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圓柱狀。
  生長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產地】
  主產于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廣西、江蘇等地亦產。銷全國。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本草經集注》,原名禹余糧,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糧時指出:“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余糧。”《本草拾遺》云:“草禹余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今多生海畔山谷。”《綱目》云:“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莖有細點。其葉不對,狀頗類大竹葉而質厚滑,如瑞香葉而長五六寸。其根狀如菝葜而圓,其大若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往往指為萆薢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
  以上所載“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蔓生”等特征,與今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相符。此外,《滇南本草》記載有二種“土茯苓”,其中一種為本品,另一種為蓼科植物金蕎麥。 
【商品規格】
  紅土茯苓:簡稱紅土苓。為植物光葉菝葜的根。主產于廣東、廣西、江蘇、浙江、湖南等地。為土茯苓正品。以塊大、干燥、粉性大、筋脈少、斷面呈淡棕色者為佳。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