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治丹毒從臍上起黃腫 檳榔為末。醋調涂。(《續本事方》) 21.治金瘡 白檳榔、黃連少許。為末敷之。(《經驗方》) 22.治陰毛生虱 檳榔煎水洗。(《本草備要》) 【參考文獻】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主消谷,逐水,除痰辟,殺三蟲,去伏尸,治寸白。 《藥性論》:君,味甘,大寒。能主宣利五藏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海藥本草》:味澀,溫,無毒。主賁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腳氣論》云:以沙牛尿一盞,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腳氣壅毒,水腫浮氣。秦醫云:檳榔二枚,一生一熟搗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諸氣也。 《日華子本草》:味澀。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下五膈氣。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去伏尸,療寸白。 《本草衍義》:言其快銳速效,屢嘗試之,果如其說。 《藥類法象》:氣濁,味辛。 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 《藥性賦》:味苦、辛,氣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墜諸藥性如鐵石,治后重驗如奔馬。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苦,味厚氣輕,陰中陽也。純陽,無毒。 《象》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 《心》云: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 《珍》云: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 《本草》云:主消谷逐水,除痰癖,下三蟲,去伏尸,療寸白蟲。 《本草衍義補遺》:純陽,破氣,泄胸中至高之氣。《象》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墜諸藥于至下。 《本草發揮》:潔古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破滯氣下行,泄胸中至高之氣。 《本草綱目》: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饑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饑,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 瀉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 《本草經疏》:檳榔得天之陽氣,地之金辛,故味辛氣溫無毒。大明言澀。元素言苦,以其感盛夏火之氣耳。氣薄味厚,陽中微陰,降也。入手、足陽明經。夫足陽明為水谷之海,手陽明為傳道之官,二經相為貫輸,以運化精微者也。二經病則水谷不能以時消化,羈留而成痰癖,或濕熱停久則變生諸蟲。此藥辛能散結破滯,苦能不泄殺蟲,故主如上諸證也。甄權: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日華子: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健脾調中,破癥結。李珣:主賁豚氣,五膈氣,風冷氣,腳氣,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溫走散,破氣墜積,能下腸胃有形之物耳。 簡誤:檳榔性能墜諸氣,至于下極病,屬氣虛者忌之,脾胃虛,雖有積滯者不宜用。下利,非后重者不宜用。心腹痛,無留結及非蟲攻咬者不宜用。凡病屬陰陽兩虛,中氣不足,而非腸胃壅滯,宿食脹滿者,悉在所忌。 《本草蒙筌》:味辛、苦,氣溫。味厚氣薄,降也,陰中陽也。無毒。逐水谷,除痰辟,止心痛,殺三蟲。治后重如神,墜諸氣極下。專破滯氣下行,若服過多,又瀉胸中至高氣也。 謨按:檳榔服之,苦以破滯氣,辛以散邪氣。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較諸枳殼、青皮,此尤甚也。夫何嶺南煙瘴之地,平居無病之人,朝夕如常猛噬?云:可辟除山嵐瘴氣之疾。習以成俗,至今為然。吾儒有仕于彼者,亦隨其俗而噬之,使一身沖和胃氣,竟常被其耗析矣。正所謂非徒無益而反害之,因習之弊,死而無悔者焉!羅謙甫曰:無病服藥,如壁里安鼠,誠哉是言也!嘗聞用藥如用兵,朝廷不得已而行之,以御寇爾。若無寇可平,而無故發兵,不惟空費糧餉,抑且害及無辜。戒之!戒之! 《本草乘雅》:說文云:向陽者檳;向陰者榔。謂其概節如候,漸積而成允升者也。故高者抑之,如奔豚之上逆,腳氣之沖心,忽忽眩冒而巔疾也。下者舉之,如瀉利之后重,清氣之下沉,胸痛引背,下則兩肋胠滿也。有余者平之,如水飲之留癖,癥瘕之堅積,胸腹痞滿燥實也。不足者輔之,如藏形之勞極,三焦之失闔,脾土萎黃,飲食不能為肌膚也。闔者開之,如藏府之壅滯,竅節之窒塞,五膈反胃,水谷不納也。開者闔之,如飧泄之腸澼,吐嘔之涌逆,霍亂自汗,煩悶欲死也。醉者醒之,惺然頓釋也。醒者醉之,熏然頰赤也。饑者飽之,充然氣盛也。飽者饑之,豁然氣散也。乃若殺三蟲,驅伏尸,滅寸白,逐諸蟲伏匿百骸,致病久不瘥,變生驚奇形證者,道以麗繼萬物之生陽,反乎響晦幽深之死陰耳。 《藥性解》:檳榔,味辛甘澀,性溫,無毒,入胃、大腸二經。主消谷逐水,宣利臟腑,功堅行滯,除痰癖,殺三蟲,卻伏尸,療寸白,攻腳氣,解諸蟲,墜藥性如鐵石,治厚重如奔馬。 按:檳榔甘溫之品,宜于胃家,沉陰之性,宜于大腸,考諸功驗,取其下墜,非取其破氣,廣閩多服之者,蓋以地暖濕蒸,居民感之,氣亦上盛,故服皮以降之耳。尖長者,快銳速效。 《藥鑒》:氣溫,味苦辛,無毒,降也,陰也。墜諸藥下行,故治里急后重如神,取其墜也,必兼木香用之。《補遺》謂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由其性沉重,墜氣不行,則怫郁之氣散,至高之氣下矣。又曰能殺寸白者,非能殺蟲也,以其性下墜,故能逐蟲下行也。 《景岳全書》:味辛澀,微苦微甘,氣微溫。味厚氣薄,降中有升,陰中陽也。能消宿食,解酒毒,除痰癖,宣壅滯,溫中快氣。治腹脹積聚,心腹疼痛喘急,通關節,利九竅,逐五膈、奔豚、膀胱諸氣,殺三蟲,除腳氣,療諸瘧瘴癘濕邪。《本草》言其治后重如馬奔,此亦因其性溫行滯而然。若氣虛下陷者,乃非所宜。又言其破氣極速,較枳殼、青皮尤甚。若然,則廣南之人,朝夕笑噬而無傷,又豈破氣極速者?總之,此物性溫而辛,故能醒脾利氣,味甘兼澀,故能固脾壯氣,是誠行中有留之劑。 《本草備要》:瀉氣行水,破脹攻堅。 苦溫破滯,辛溫散邪,瀉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攻堅去脹,消食行痰,下水除風,殺蟲醒酒。治痰癖癥結,瘴癘瘧痢,水腫腳氣。腳氣沖心,尤須用之,童便姜汁溫酒調服。治大小便氣秘,里急后重。同木香用,木香能利氣。過服則損真氣。嶺南多瘴,以檳榔代茶,其功有四: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然泄臟氣,無瘴之地忌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