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蜈蚣《青陽客棧》 【名稱】 蜈蚣 【英文】 Centipede 【拉丁文】 Scolopendra 【異名】 吳公(《廣雅》),天龍(《本草綱目》),百腳(《藥材學》),百足蟲、千足蟲(《山東藥用動物》)。原動物①少棘蜈蚣又名:金頭蜈蚣、少棘巨蜈蚣(《中國藥用動物志》);②多棘蜈蚣又名:多棘巨蜈蚣(《中國藥用動物志》)。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溫,有毒。歸肝經(jīng)。 【功效】 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 【藥用】 為蜈蚣科動物少棘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L. Koch 和多棘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Newport)的全體。 【應用】 用于急、慢驚風,中風癲癇,破傷風等引起的痙攣抽搐、口眼喎斜諸證。蜈蚣祛風止痙功效與全蝎相似,其止痙之功尤勝,一切風動抽搐之證均可應用。如《衷中參西錄》治小兒時行熱病,壯熱抽搐,在用清熱劑白虎湯的同時,以蜈蚣配鉤藤、薄荷投之,每獲良效。小兒急、慢驚風,抽搐潮作,可以蜈蚣為末,入麝香少許吹鼻用,或配朱砂等為丸服,如《楊氏家藏方》通關散、《圣惠方》萬金散。若破傷風邪在肌表,寒熱拘急,口噤咬牙者,配天南至、防風、魚鰾,如《醫(yī)宗金鑒》蜈蚣星風散;嬰兒臍風撮口,不能吮乳,有單用取效者,或配蝎尾、鉤藤、僵蠶、朱砂等研末,竹瀝調服,如《直指小兒方》撮風散。本品亦治癲癇抽搐,每與全蝎同用,火盛者配黃連、龍膽草;痰多者與天竺黃、貝母同施。外風卒中經(jīng)絡,口眼喎斜,內服,蜈蚣配白附子、防風、僵蠶,或與半夏、南星、白芷同服,以祛風化痰,定搐治癱。外用,可以本品焙干研末,用豬膽汁調敷患側。 用于風濕頑痹,偏正頭痛。蜈蚣祛風又具良好的通絡止痛作用。如頑痹疼痛麻木,配白花蛇、乳香、沒藥等,共奏祛風活血、通絡舒筋之功;治頑固性偏正頭痛,常配川芎、地龍、僵蠶等。 用于瘡瘍腫毒,疔瘡,瘰疬,毒蛇咬傷等癥。蜈蚣內服或外用,均有攻毒散結,消腫止痛作用。如治瘡瘍腫毒作痛,可單用蜈蚣或配穿山甲、鹿角片等研末酒服;亦可配麝香、冰片等研末外用,如《楊氏家藏方》卻痛散。疔瘡初起,紅腫劇痛,配雄黃、全蝎研末調敷,如《良方拔萃》不二散、《瘍醫(yī)大全》蜈蚣散。瘰疬結塊,未潰者,可用蜈蚣研末調敷,或用夏枯草煎湯送服;巳潰爛者,《枕中方》以其配茶葉為末摻。再如痔瘡腫痛,可單用蜈蚣浸酒涂;足趾肉刺單用本品研末敷;如與烏梢蛇研末服,可治風癬瘙癢。毒蛇咬傷,取蜈蚣研末服或配伍大黃、甘草、黃連等清熱解毒藥服,亦可與雄黃、白芷、樟腦研末調敷患處,如《洞天奧旨》蜈蚣散。 【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血虛生風者及孕婦禁服。 【用法用量】 0.50 - 5.00 g 【形態(tài)】 1.少棘蜈蚣 成體體長110~140mm。頭板和第1背板金黃色,自第2背板起墨綠色或暗綠色,末背板有時近于黃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黃色。背楊自4~9節(jié)起,有兩條不顯著的縱溝。腹板在第2~19節(jié)間有縱溝。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體節(jié)的兩側各具氣門1對。頭板前部的兩側各有4個單眼;集成左、右眼群,顎肢內部有毒腺;齒板前緣具小齒5個,內側3小齒相互接近。步足21對,最末步足最長,伸向后方,呈尾狀;基側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節(jié)腹面外側有2棘,內側有l(wèi)棘;背面內側有1棘和l隅棘;隅棘頂端有2小棘。 棲息于丘陵地帶和多砂土的低山區(qū),喜歡在溫曖的地方。以小型昆蟲及其卵等為食。分布很廣,主要以陜西、江蘇、浙江、河南、湖北等地產量較多。 2.多棘蜈蚣 本種與少棘蜈蚣是兩個近似的地理亞種。在形態(tài)上大體相似,主要區(qū)別是:個體較大;尾足的前股節(jié)背面內側棘數(shù)、腹面外側棘數(shù)、僅面內側棘數(shù)均較少棘蜈蚣為多;顎肢齒板的齒數(shù)亦多。 棲息于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巖石間,或朽木及草叢中。以昆蟲為食。分布于廣西、云南等地。 【產地】 (1)少棘蜈蚣:主產于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陜西等地,以湖北、浙江產量大。野生或飼養(yǎng)。 (2)多棘蜈蚣:產于廣西、云南等地。 【品種考證】 蜈蚣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下品。后世本草均有記述。《別錄》載:“生大吳川谷、江南。赤頭、足者良。”《本草衍義》載:“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李時珍謂:“春出冬蟄,節(jié)節(jié)有足,雙須歧尾。”按其產地、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均與現(xiàn)今藥用蜈蚣相符。 【化學成分】 含組織胺、溶血蛋白、甲酸、膽甾醇及氨基酸;外皮含有硫鍵的蛋白質及δ-羥基賴氨酸(δ-hydroxylysine)。蜈蚣油中有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棕櫚酸、十六碳烯酸等脂肪酸。 【藥理作用】 1 抗驚厥:蜈蚣粉劑對士的寧、煙堿及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 2 .對心血管的影響: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對離體豚鼠心房有加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蜈蚣水溶液對麻醉犬有明顯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隨劑量增大而增強,實驗表明,降壓作用與腎上腺素α、β受體,膽堿能M受體,組胺H受體無關,剪斷雙側迷走神經(jīng)也不影響降壓作用。此外,蜈蚣水溶液明顯增加蟾蜍下肢血管灌流量,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另外,本品能抑制結核桿菌、皮膚真菌以及抗腫瘤作用。 【采收加工】 人工飼養(yǎng)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據(jù)棲息環(huán)境翻土扒石尋捕。捕后,先用沸水燙死,取長寬和蜈松相等,兩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入蜈蚣的頭部下腭,另一端插入尾端,借竹片的彈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曬干或烘干。 【炮制】 1.蜈蚣 《鬼遺方》:“去頭、足赤者。”《本草經(jīng)集注》:“勿令傷,暴干之。”《奇效良方》:“細銼。”《審視瑤函》:“去頭、足、尾。”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竹片及頭、足,用時剪成小段。 2.炙蜈蚣 《雷公炮炙論》:“先以蜈蚣木末,不然用柳蚛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了,用竹刀割去足、申了用。”《日華子》:“入藥炙用。”《綱目》:“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煨用之。”現(xiàn)行,取蜈蚣,先將頭、足除去,用文火焙,焙至黑褐色,不得焦。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