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冬瓜子《青陽客棧》 【名稱】 冬瓜子 【拉丁文】 Semen Benincasae 【異名】 白瓜子(《本經》),瓜子、瓜瓣(《金匱要略》),冬瓜仁(《別錄》),瓜犀(《荊楚歲時記》)。 【性味歸經】 味甘,性微寒。歸肺、大腸經。 【功效】 清肺化痰,消癰排膿,利濕。 【藥用】 為葫蘆科植物冬瓜 Benincasa hispida (Thumb.)Cogn. 的種子。 【應用】 用于痰熱咳嗽,肺癰,腸癰。冬瓜子性寒滑而疏利,能上清肺胃蘊熱,下導大腸之壅滯,有良好的清熱祛痰排膿作用。用于肺熱咳嗽,咯痰黃稠者,可配前胡、貝母、瓜蔞等同用,以加強清化痰熱之功。用治肺癰咳吐膿痰者,常配葦莖、薏苡仁、桃仁等同用,以清熱排膿,方如《干金要方》葦莖場。用于腸癰,常與大黃、牡丹皮等同用,以加強瀉熱破瘀排膿之功,方如《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用于白濁、帶下等證。冬瓜子甘淡而寒,能清利濕熱,可用治濕熱下注所致的白濁,帶下,小便不利,淋證等,多與黃柏、萆薢、蒼術等同用。 此外,冬瓜子還可用治腸燥便秘,多配伍火麻仁、郁李仁、杏仁等同用。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態】 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莖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有棱溝,長約6m。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5~20cm,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葉片腎狀近圓形,寬15~30cm,5~7淺裂或有時中裂,裂片寬卵形,先端急尖,邊緣有小齒,基部深心形,兩面均被粗毛,葉脈網狀,在葉背面稍隆起,密被毛。卷須生于葉腋,2~3歧,被粗硬毛和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單生于葉腋,花梗被硬毛;花萼管狀,裂片三角卵形,邊緣有鋸齒,反折;花冠黃色,5裂至基部,外展;雄花有雄蕊3,花絲分生,花藥卵形,藥室呈S形折曲;雌花子房長圓筒形或長卵形,密被黃褐色長硬毛,柱頭3,略扭曲。瓠果大型,肉質,長圓柱狀或近球形,長25~60cm,徑10~25cm,表面有硬毛和蠟質白粉。種子多數,卵形,白色或淡黃色,壓扁。花期5~6月,果期6~8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產地】 主產于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和四川等地,全國各地均產。商品有雙邊和單邊兩種,混合銷售。主銷東北、華北。 【品種考證】 冬瓜,《本經》原名白瓜。《本草圖經》謂:“今處處有之,皆園圃所蒔。其實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長,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綠,經霜則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故謂之白瓜。”《綱日》曰:“冬瓜三月生苗引蔓,大葉團而有尖,莖葉皆有刺毛。六、七月開黃花,結實大者徑尺余,長三四尺,嫩時綠色有毛,老則蒼色有粉,其皮堅厚,其肉肥白。其瓤謂之爪練,白虛如絮,可以淙練衣服。其子謂之瓜犀,在瓤中成列。”上述形態特征及《本草圖經》附圖均與冬瓜一致。 【采收加工】 食用冬瓜時,收集成熟種子,洗凈,曬干。 【炮制】 1.冬瓜子 《食療本草》:“以絹袋盛之,投三沸湯中,須臾出,暴干,如此三度止,又與清苦酒漬經一宿,暴干為末。”現行,取原藥材,簸去雜質、軟子及空殼,洗凈,或再切碎,曬干。 2.冬瓜仁 《食療本草》:“退去皮。”《本草圖經》:“入藥須霜后合取,置之經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用之。”現行,取凈冬瓜子,剝去果殼,取種子,用時搗碎。 3.炒冬瓜子 《救急易方》:“炒為末。”現行,取冬瓜子,微火炒帶黃色或微有香味。 貯密閉容器中,置通風干燥處,防蟲蛀及鼠咬。 【附方】 1.治痰熱咳嗽 冬瓜子15g,浙貝母、牛蒡子、枇杷葉各9g,黃芩6g。煎服。 2.治咽喉腫痛 冬瓜子、連翹各15g,射干6g,桔梗、生甘草各4.5g。水煎服。(1~2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3.治消渴不止,小便多 干冬瓜子、麥門冬、黃連各二兩。水煎飲之。(《摘玄方》) 4.治遺精白濁 冬瓜仁炒為末,空心米飲調下五錢許。(《普濟方》) 5.治白帶 ①冬瓜仁15g,柳樹根30g,紫菜莉根30g,龍葵15g。水煎服。(福建軍區后勤部《中草藥手冊》)②冬瓜子100g,金銀花80g,土茯苓80g。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備用。每日2~3次,每次3~5g,水煎服。(《實用蒙藥學》) 6.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 白瓜子七升,絹袋盛,攪沸湯中三遍,暴干;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干;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千金要方》) 7.治傷身痛 冬瓜仁研末,溫酒送服,每次9g。(《福建藥物志》)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