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垂盆草《中藥學7版》 【名稱】 垂盆草 【拼音】 Chuipencao 【出處】 《本草綱目拾遺》 【概述】 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的新鮮或干燥全草。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均為野生。夏、秋二季采收。切段,曬干,生用,或用鮮品。 【性味歸經】 甘、淡、微酸,微寒。歸心、肝、膽經。 【功效】 利濕退黃,清熱解毒。 【應用】 1.黃疸。垂盆草能利濕退黃。用于濕熱黃疸,常與虎杖、茵陳等同用。 2.癰腫瘡瘍,喉痛,蛇傷,燙傷。垂盆草有清熱解毒及消癰散腫之功效。用于癰腫瘡瘍,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野菊花、紫花地丁、半邊蓮等藥用;用于咽喉腫痛,則與山豆根一起服用;治療毒蛇咬傷,可與白花蛇舌草、魚腥草合用。治療燙傷,燒傷,可鮮品搗汁外涂。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鮮品250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垂盆草含甲基異石榴皮堿等生物堿,景天庚糖、果糖、蔗糖等。 2.藥理作用: 垂盆草有保肝作用,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傷寒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鮮垂盆草,水煎服,治療急性及慢性活動性肝炎,有降轉氨酶作用(醫學情況交流(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1973,7:27)。 鮮垂盆草、搗爛外敷,用量以覆病灶為度,治療頸癰,療效顯著(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1,2:120)。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拾遺》:“性寒,消癰腫,治濕郁水腫。”又“治諸毒及湯烙傷,療癰,蟲蛇螫咬。” 2.《天寶本草》:“利小便,敷火瘡腫痛;湯火癥,退濕熱,兼治淋癥。”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