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苦、甘,寒。入足太陽經氣分。利膀胱下,去皮膚熱。除客熱丹腫,癤頹疝溲數,煎洗一切瘡疥。 得生地,治風熱赤眼;得甘草,治虛熱。配生姜、熱酒,治雷頭風腫。佐地榆、黃芩,治血痢;佐白術、肉桂治狐疝陰潰。忌生蔥、桃、李。 《本草經解》:地膚子,氣味苦寒,秉太陽寒水之氣化,故主治膀胱之熱,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補中而益水之精氣。 虞搏《醫學正傳》云:搏兄年七十,秋間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賤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是苗葉亦有功也。 《本經疏證》:膀胱與腎為表里而屬太陽,太陽者主統陽氣護衛一身,所謂衛出下焦,為陰中之陽者也。膀胱有熱而小便不利,固病于府之陽不得宣,然其源莫不成于藏之陰不能濟于本經,以補中益精氣,踵于主膀胱熱利小便之后,遂確可知在府之陽和,則在藏之陰清,在藏之陰清,則在府之陽宣,陰陽合同以化為氣矣。但觀其去根不多,隨即分枝莖葉,周遭四出,層擁而上,非其不離陰之厚以為陽之茁者乎?原從陰之厚以宣陽,還從陽之宣發歸陰,故方書用之治淋與目疾,不一而足也。予謂信如此,則似地膚子之性主上行者,無如太陽本下行,衛氣之發也亦下行,惟其下行極而上少陰,遂拽之復升,是利水去熱,助太陽之降,而補中益精氣,則資少陰之升之謂也。試核以張隱庵根莖升子降之義,則莖葉搗汁主利治目熱暗,子主利水,兩俱諧適,于星羅棋布中引陰以除膀胱之熱,即從化育絪中引氣以承少陰之行,于以上徹耳目,外達皮毛,咸得其益,可謂補中益精氣也,不然,苦寒斷非補中之品,疏利決無益精之能,何可恃耶? 《本草分經》:甘、苦,寒。入膀胱。除虛熱,利水通淋,治瘡疥。 【藥論】 1.論地膚子清熱利水之功 ①盧復:“地膚之功,上治頭而聰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膚熱氣而令潤澤,服之病去,必小水通僅為外征也。”(引自《本草乘雅半褐》)②趙其光:“地膚子,清利膀胱邪熱,補膀胱陰血,熱去則小便利,中焦之陰氣自受益,而耳目聰明矣。故有陰火而小便不禁,尿數或淋灑,客熱丹毒并冶,為末酒服治白帶,同白蘞為丸治白濁。”(《本草求原》) 2.論地膚子能益精強陰之理 ①黃宮繡:“地膚子,書所謂益精強陰,非真具補益之能,不過因其熱除,而即具有堅強之意耳。”(《本草求真》) ②張山雷:“地膚子,苦寒泄熱,止有清導濕熱,通泄小便之用。《本經》又謂其補中益精氣,《別錄》稱其強陰者,乃濕熱不擾而陰精自安之意,斷不可拘泥字面,認為補益之品。”(《本草正義》) 3.論地膚子要注意炮制和配伍 ①劉若金:“地膚之味,始微甘而后純苦,且其氣寒,成屬清熱之劑。每見用之者或假酒力,或于須酒。愚謂清熱則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陰達陽,則宜以火酒浸一日夜,于飯上蒸透,曬干以去其寒性,乃為得之。”(《本草述》) ②黃宮繡:“地膚子,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于黃柏。但黃柏其味苦烈,此則味苦而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此則其力稍遜。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若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但虛火偏旺,而熱得恣,固當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補味同入,則小水既利而血益虛,血虛則熱益生,熱生則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蠣、山藥、五味收澀之劑,俾清者清,補者補,通者通,澀者澀,滋潤條達而無偏勝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熱(疒頹)疝,并煎湯以治瘡疥。”(《本草求真》)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